1、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死水》是现代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它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体现了严谨的“建筑美”,在辞藻运用方面,极富色彩感和画面感,具有鲜明的“绘画美”。
B. 《再别康桥》诗中描绘了西天的云彩、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等意象,这些意象的总体特点是轻柔、秀丽、婉约,蕴含着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C.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诗人用“闪电”来比喻“幸福”,表达了他对幸福的体验或对生命的感悟,他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并不常在的,而是在某个瞬间感到的,仿佛是一刹那间的照彻。
D. 《十八岁出门远行》先用很大篇幅写少年出门远行碰到的悲惨事件,最后才回头写走出家门时欢快的情景。这样倒叙的作用是为了构成对比,突出现实世界的荒诞,表达了作者对找不到“旅店”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白露横江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用心一也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题文)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问征夫以前路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蚓无爪牙之利
C. 遂见用于小邑
D.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下列句子中,存在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B.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履行职责或义务。
C.市教委要求,校学生公寓的被褥脸盆和生活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D.他不但能够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而且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开展工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银簪,走过去蹲下,跟她一起抚摸。不知什么时候,哥哥站在了祖母和我的身边。祖母就告诉我们:蝴蝶银簪是小姑奶奶的陪嫁,小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成了烈士。
九月间,在一次送信途中,被四个“白匪”追杀。小姑奶奶从田野朝娘家的湾子跑,实在跑不动了,靠在湾子西头的一棵枣树上喘气,“白匪”冲过去,小姑奶奶倒在血泊中。
当时祖父在外地药房当学徒,曾祖父已过世,家中只有祖母和已经眼瞎三年的婆婆。湾子里来人报信,把祖母拉到屋外,说你家春桃被“白匪”杀了。祖母朝那棵枣树疯跑。枣树前,小姑奶奶还没断气,想笑,笑不出来;一只拳头一点一点移到祖母手边,松开,是蝴蝶银簪。
祖母背着小姑奶奶回家,不停地喊春桃。半路上,小姑奶奶断了气。祖母不能把小姑奶奶背进屋,直接背到屋前的杂树林歇下。回家拿了一套干净衣服和一把铁锹,转来,在林中为小姑奶奶更衣、下葬……祖母一直在哭,一直不敢放声大哭,几次差点儿就要闭气。天黑,祖母拖着铁锹回家,瞎眼的婆婆问她做什么,祖母说没什么,在家门口栽一棵小桃树。婆婆摸到她的手,问怎么这样冰凉,祖母说用冷水洗过的。
哥哥和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
听过这段往事没几天,母亲生下五弟。祖母的三寸小脚满屋子咚咚响,笑出一脸菊花说:“要是个女娃就好了,可以叫小桃。”
桃树上的桃子成形了,阳雀子飞来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驱赶。阳光照耀,祖母后脑上的蝴蝶银簪闪闪烁烁。我问祖母:“小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
夏天里,乡下人在禾场上乘凉。我用食指的指腹在祖母的肩头探索,忽然触到一块光溜的皮肤,祖母的身子猛地一抖。我问:“是伤疤吗?”祖母说:“不要碰它。”我又问:“为什么?”祖母说:“是敌人的杪子(长杆刺刀)插的。”
哥哥说,他听隔壁杨奶奶讲过我们家的事,便讲起来。祖母也不阻止,像听别人的故事,只是偶尔帮忙补充一下——
这年秋天的一个深夜,祖母听到有人在屋外拍打床头的墙壁,接着发出微弱的呼叫:“嫂子——我饿!”祖母听出是大姑奶奶,赶紧起身开门出去。大姑奶奶趴在墙脚边喘息,站不起来。祖母抱起她,把她背进屋,放在床上躺下,热了一碗油盐饭端来。大姑奶奶没力气拿住碗,祖母一口一口喂她吃。
吃完歇了一会儿,大姑奶奶告诉祖母,反动派的人正在抓她,她逃回乡下,躲在湾子南边的芦苇林,吃了十一天野菜,饿得不行,只好爬回来。祖母说:“你呀,就躲在家里吧。”大姑奶奶摇头:“那样,家里人会因为窝藏受牵连的。”祖母说:“要遭罪,我同你一起遭罪。”
大、小姑奶奶的姆妈也跟了进来,扑到床边,抱住大姑奶奶一阵哭泣,决不放人。这年曾祖母的眼睛还没有瞎。大姑奶奶就妥协了,同意在家里的床上睡一天,洗个澡,换一身衣服,家里给她做一些米粑,等到第二天天黑再走。
第二天,大姑奶奶睡觉,祖母和曾祖母去灶房做米粑,小姑奶奶在禾场上站岗。眼看太阳正在落土,一天就要平安无事。突然传来狗吠,小姑奶奶跑到台坡口观察,看见两个扛杪子的反动派乡丁向湾子南端走来,转头向灶房喊“肚子饿了”(报警)。
祖母赶紧去房里拉起大姑奶奶,牵着她往后门走。祖母一把将大姑奶奶推进麦秸垛的麦草洞里,自己也跟进去,转身散开两捆麦秸,遮在洞口。两个乡丁进屋查看了所有房间,又来到屋后,先看茅厕,再看麦秸垛。其中的一个麻子含着米粑,拿起杪子,在松散的麦秸上连插两下,没听见叫声,走了。
就是这两杪子,一下插空,一下插在祖母的肩头。
可是,五天后的傍晚,一个陌生小伙子来敲门,确认是刘春梅的家,告知:你家春梅走的时候,被奸细发现,报告上去,敌人顺着她的脚印追赶,过了毛场,春梅被捉住——砍了头。
一阵号哭冲破寒冬里的屋子。
曾祖母从此每天哭,哭了四年,哭瞎了眼睛。
小姑奶奶从毛场回来后,把磨过的菜刀和削好的杪子放到床底下,经常出门打探消息,十六岁时找到组织,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
在兜斗湾,是不允许用“砍头的”“遭刀杀的”这类话骂人的。有一次,一个新媳妇跟人吵架,吵到高潮,一溜儿地骂对方“砍头的”“挨枪子的”“遭刀杀的”“死了没棺材埋的”……杨奶奶劝她,吵架就吵架,不要这样伤人。她掉头跟杨奶奶吵起来,又骂回刚才的话。这时,她公爹冲出围观人群,上去给了她两耳光。当天半夜,这个新媳妇在丈夫的陪同下,来敲我家的门,进了堂屋,向我祖母和全家人低头道歉,说她不晓得兜斗湾的历史,是个混账坯子。说着就哭,双手左右抽自己的脸,祖母赶紧抓住她的胳膊。
我们家自旧社会起就受人照顾。父亲出生后,杨奶奶喂奶,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只有一条,我们家的人不吃湾子西头那棵枣树的枣子。
而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姑奶奶牺牲后被祖母悄悄葬在屋前的杂树林,主要是怕曾祖母伤心,也暗示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祖母不让“我”碰她肩头的伤疤,既有对“白匪”难以释怀的仇恨,也有对大姑奶奶深切的怀念。
C.小姑奶奶把磨过的菜刀和削好的杪子放到床底下,表明大姑奶奶的牺牲更坚定了她参加革命的决心。
D.“我”父亲当年受到村民们的多方照顾,学医时先生甚至倒付工钱,突出了乡邻们的淳朴、善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晚年的祖母,回忆大、小姑奶奶,以“我”——七岁孩子的视角观照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经历。
B.小说时空交织,实虚穿插,引领读者感受一个家族为革命所作的贡献,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C.小说以祖母为线索人物,既表现了对亲人的缅怀,又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丰富了小说主题。
D.“蝴蝶银簪”物象多次出现,贯穿全文,既暗示了“我”家族当时的富有,也成为缅怀亲人的寄托。
【3】小说末尾写新媳妇的骂人及道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作者深谙“以淡写浓”的艺术辩证法,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 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⑵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⑸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劝学》中以马为喻,先写“__________________”,跳不过十步,但“__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因为不停前进,走得很远。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
(3)《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文默写
(1) ,靡有朝矣。
(2) ,二三其德。
(3)桑之落矣, 。
(4)___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5)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7)《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8)《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颜渊》
(8)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___。 《学而》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述而》
(10)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推行才能办到,体现了冉有的谦虚和对礼制的推崇。
(2)《子路、曾誓、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走回家。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D.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贪于财货,好美姬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吾其还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具告以事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国人立其中子
B.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D.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2)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选择的,比如天生的资质……但也有能够选择的,比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的选择使生命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品格。读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的小诗,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