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六安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关于文言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 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   B. 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⑨

    C. ①④/②⑥/③⑦/⑤/⑧⑨   D. ①④/②⑤/③⑦/⑥/⑧⑨

  •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ì)首 (yī) (àn)然 挥斥方(qíu)

    B. (pōu)  (gāo)  (zhī)酒   (zài)人航天

    C. (suí)  (jué)  (chǎn)媚 长歌(dàng)哭

    D. (duò)入  (gǔn)  (cā)粉 (zhà)风云

     

  •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

    A.海明威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2年发表的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B.《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而巴金的《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

    C.《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呐喊》,是《呐喊》中的第一篇。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

    D.《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 4、下列选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锋利)足也   其(懂得)道也亦先乎吾

    B.无以(没有用来……的)成江海   师(道理)之不传也久矣

    C.(接近)砺则利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疑惑)矣

    D.假舟楫者,非能(游泳)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

  • 5、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距关,毋内诸侯   令将军与臣有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作为核心,并将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②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的关系而展开。是系统化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为基础,才能有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③具体而言,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之情感是孔子言时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事父母者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的基础,意味着这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④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⑤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⑥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⑦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上说,是普遍意义的,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方”“仁之成”等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篇名句默写

    (1)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人生空幻,并借凭吊明月寄托内心深沉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荆轲之事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

  • 9、默写。

    (1)左思《咏史》诗中,直接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饮酒》(五)诗里,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情趣,作者写到了人物活动:_______________;也写到了自然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昨夜雨疏风骤,____________

    (4)_________ ,路转溪桥忽见。

    (5)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

    (6)关河梦断何处, 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行路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世上没有天生的“君子”,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比喻分析,总结出普通人成为君子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

    (3)“银河”又称银汉、星汉、河汉、明河,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运用类比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湾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

    B.这首《贺新郎》,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殷忧。词的风格酣畅恣肆,显示了议论风生、壮怀激烈的豪放特色。

    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发表政见,议论国事。

    D.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那些逃避现实的士大夫。

    2后人评价此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词句加以概括,并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殉。

    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

    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B.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C.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D.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婚”是指苏秦、子之两家通婚,结为姻亲,与现代汉语“结婚”意思不同。

    B.“三晋”是战国时韩﹑魏、赵三国的合称,韩氏﹑魏氏、赵氏原本是晋国大夫。

    C.“寡人”即寡德之人,与“孤”“朕”“不穀”一样,都是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D.“文武”指周文王与周武王,“文武之时”则指伐燕是齐宣王成就大业的好机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与子之有交往,又接受子之的赠金,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燕国时暗中帮助了子之。

    B.鹿毛寿举尧让天下给许由的事例,目的是让燕王哙既保留王位又能获得让贤的美名。

    C.禹认为他的儿子启不堪重任,把王权传给益,而启和他的同党联合攻打益夺回天下。

    D.将军市被起初与太子平一起谋划攻打子之,后反戈与百姓一起攻打太子平,最终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②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5】宋朝鲍彪《战国策注》中评价燕王哙是“七国之愚主也”,请简要概括燕王哙“愚”的表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何必当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出现校名、人名等与考生个人相关的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