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相同的是( )
例句:积善成德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是故圣益圣
C.孔子师郯子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鲁迅称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关汉卿,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有《窦娥冤》,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C.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其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抨击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
D.赋是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赋”这一文体由骈赋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杜牧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是小说中的林黛玉,②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③是独特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④,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首先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① ② ③ ④
A. 无论 还是 因为 那么
B. 只有 或者 才 因此
C. 无论 或者 只 因此
D. 只有 或者 才 所以
4、对下列画线词语的活用类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余冠之岌岌 高:动词做形容词,长。
B. 鸷鸟之不群兮 群:名词做动词,合群。
C. 謇朝谇而夕替 朝:名词做状语,在早晨。
D. 固前圣之所厚 厚:形容词做动词,推崇。
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漱 纳罕 孽根祸胎 懵懂顽童
B. 寒喧 踌躇 惴惴不安 瘦消不堪
C. 残骇 桅杆 司马轻衫 咀嚼赏鉴
D. 抚赝 缭倒 恬然自安 赴汤蹈火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听了这话父亲就圆睁着眼呵叱:“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清兵卫沉默了。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的题目提示全文内容,提到了主要人物清兵卫和引起后面诸多事件的线索事物葫芦。
B.作品开头的“这件事”指的是父亲把清兵卫的葫芦全部砸掉,不让清兵卫再玩葫芦的事。
C.作品通过几件有关“葫芦”的事,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强权压制、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实。
D.作品刻画了清兵卫这个为追求独特兴趣爱好而不惜挑战教师父亲权威的小艺术家的形象。
【2】下面对相关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兵卫与葫芦》和《促织》一样,为了吸引读者,激发人们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之心,特意设置了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
B.《清兵卫与葫芦》和《祝福》一样,就全文而言都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吸引读者关注故事的结局,突出人物的遭遇和命运。
C.《清兵卫与葫芦》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写法类似,都是先对人物做一个概括介绍,再用具体事件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D.《清兵卫与葫芦》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大量采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简析作品详细叙写校役卖葫芦经过的作用。
【4】你觉得这篇作品中包含哪些悲剧?用简洁的话分条列举。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人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为我们创造了种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送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不舍;王勃则打破时空界限,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同是咏雪,柳宗元咏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郁闷;岑参则“妙手回春”,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暖蓬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虽然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又面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但是他依然可以治理这个国家。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的《六国论》中,指出燕赵的君主刚开始还有长远的谋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杜甫的《客至》中,“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两句,既表现了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让人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2)在荀子的《劝学》中,“③_______,④_________”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3)《中庸》讲究的是和谐之道,《中庸·论道》中“⑤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 三句表明,达到中和意味着达到平衡,天地可安居正位,万物可顺遂生长。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用“廊腰缦回,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对屋檐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描绘,写出阿房宫建筑的精巧工致。
(2)“猿”作为意象,常为文人所用。杜甫和郦道元就分别在《登高》的“____________”及《三峡》的“____________”中运用这一意象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
(3)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穿不同样式和颜色的衣服。这在刘禹锡《陋室铭》的“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的“____________”中均有体现。
12、这首诗中的“镜子”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信之,尽锐来战。 锐:精锐的部队
B.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 反:返回
C.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 谓:认为
D.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 班师:把军队调回来
【2】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
译文: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药元福作为左千牛卫将军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
B.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
译文:药元福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
C.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译文: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
D.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
译文: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但是需要您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气焰稍稍降低,我们再以举黄旗为号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利用风向优势,果断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1月20日,上海维密大秀开启,美女一一亮相。中国超模奚梦瑶走秀期间不慎掉倒,然后她勇敢地站起来完成了表演。她的摔倒成为了网络热议话题,维密高管Edrazek表态:奚梦瑶摔倒后,吉泽勒停下台步,将她扶起来,这是大秀“最美妙的瞬间” 。随后Edrazek还鼓励奚梦瑶,摔跤并没有什么丢脸的,能够站起来并完成表演就是最大的成功。
要求:选好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