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B.缘染溪,斫榛莽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虽有槁暴 心凝形释
D.或师焉,或不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困惑
术业有专攻 攻:研究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多人
挥斥方遒 挥斥:纵放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槁暴:晒干
君子不齿 齿:提起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驽马十驾 驾:一天行程
3、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发尽上指冠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好美姬 ⑥不可不语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⑩素善留侯张良
A、①③⑦ / ②④⑨/ ⑤⑩ / ⑥ / ⑧
B、①③⑦⑧/ ②④⑤/⑥/⑨⑩
C、①③⑦/②④⑥/ ⑤⑩/8/⑨/
D、①⑥⑦⑧/②④⑤/③/⑨⑩
4、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琵琶行》 | 长篇抒情诗 | “青莲居士” | 新乐府运动 |
B. | “采采芣苢” | 《诗经》 | 重章叠唱 | 现实主义 |
C. | “周郎赤壁” | 咏古抒怀 | 雄浑苍凉 | 唐宋八大家 |
D. | 《短歌行》 | “建安风骨” | 多白描、平淡质朴 | 四言古体诗 |
A.A
B.B
C.C
D.D
5、下列画线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诸郎中皆执兵
C.愿大王少假借之 事所以不成者 沛公居山东时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将军战河北 约为婚姻
6、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②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③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④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根据原文判断,下列四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热”的具体表现的是( )
A.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
B. 一些地方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
C. 人们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近年来兴起了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等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通读全文,下列说法或者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而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 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此我们应当旗帜鲜明的抵制并消灭“文化快餐”。
C.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沉淀几千年才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当原滋原味的加以保护,以确保它的纯洁性。
D. 中国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出现了一边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一边破坏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来治理夹在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又有饥荒的千乘之国,等到三年,便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5)《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一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
(3)《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 体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
(2)《静女》中,女子与男子有约却“______________”,令男子“_____________”,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性动作,刻画出热恋中女子的调皮和男子的痴醉。
(3)李煜《虞美人》,运用比喻、夸张,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李清照难以入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古人词句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者的境界,其中用来表达对学问、对事业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同为饮酒,曹操当时气势宏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苏轼和客人现在只能在小船中举杯共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 《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形、声、色三位一体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的形象。
B.作品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具体感,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C.“鬓云”指女子像流云的鬓发,“香腮雪”指女子那香而白的娇美无比的脸庞。“度”将一种静态注入动态的描摹之中,使诗句平添了几分生机。
D.鹧鸪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双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种双双对对的理想。
【2】“闺怨词”是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这首词就是典型的闺怨词,但本词表达闺怨之情却极为含蓄,请试着分析作者是如何含蓄的表现这种闺怨之情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
D.“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为他求情惹怒唐肃宗。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作文。
亲爱的同学,你家乡冬天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哪些气候现象或植物,可以代表当地的冬天?过冬时,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冬天,你一般会有哪些活动?冬天带给你什么感觉?
请以“ 的冬天”为题(空白处请填上地名),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⑵不得抄袭、套作。⑶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