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思乡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D.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捣衣:羁旅愁思的情愫
2、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
B.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启示我们不囿于一技之长,应求“道”。
C.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而不比:团结而不勾结。使人认识到要以公正之心待人,不怀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D.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见义勇为: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启发我们要勇担道义和职责,成为仁义之人。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师之所存也(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1)学于余 (2)而寒于水 (3)于其身也 (4)而耻学于师
C.(1)蚓无爪牙之利 (2)师道之不复 (3)句读之不知 (4)冰,水为之
D.(1)小学而大遗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而见者远 (4)而青于蓝
4、下列不符合对联要求的一项是
A. 江山指点满目春光,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B.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C.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长城故宫三峡,尽为中华风光。
D. 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妇女无所幸。 吾属今为之虏矣!
B.居则曰:“不吾知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夫子之谓也。
D.臣之所好者,道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他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的原则。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转向也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关注。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指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7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周作人的“抒情诗的小说”概念,尽管侧重强调的是小说中抒情成分对经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冲击,但仍于无意中预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一种类型的创生,即“诗化小说”。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如《故乡》《社戏》等都浸透着浓郁的诗情。当鲁迅运用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视角或第一人称反讽叙事时,小说的调子往往是冷峻而不动声色的,而第一人称小说则强烈地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带有抒情气息。
二战的爆发更使不少现代作家的思考疆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作家冯至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有评论家认为,“一个沉思时代的窗帷由他揭开了”。冯至在1942年写的诗体小说《伍子胥》正是这种沉思的结果。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当时冯至就试图用这种诗化的文体把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改写一遍。如果说那时冯至“神往的无非是江上的渔夫与漂水边的洗纱女”的美丽的遇合故事,“多少含有一些浪漫的原素”,那么,当从头拾捡起这一原型题材,在浪漫的诗情之上又渗透进了思想的成分,在主人公逃亡和复仇的故事线索背后,作者关注的是人生启悟的思想历程,在浪漫而神奇的遇合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一切观念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哲理图式。尽管《伍子胥》有着小说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贯穿性的线索,但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的意境与幻像。《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对人生图式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汪曾祺)。
(摘编自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是诗歌之学,是指一切文艺作品,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成一首诗来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见仁见智。“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受戒》自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换句话说,八分之一是外在的,一目了然;八分之七是内在的,深藏不露,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像《老人与海》这类优秀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很多“话柄”。“话柄”是对诗意空间的想象、阐释和填充,是读者参与互动的激情对话。
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太过细腻,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
(摘编自李春平《袅袅余音与淡淡幽香——关于小说的诗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尔蒙在1893年倡导的诗化小说创作原则,实现了创作方式从以叙述为主到以诗意为主的转向。
B.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创作源自鲁迅,强调要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具有作者浓郁的主观抒情气息。
C.渔夫遇合洗纱女的浪漫诗情,从色彩和音调上给冯至一种奇异收获,导致了他创作心路历程的变化。
D.“冰山原则”八分之七的情感和思想需要发挥读者的想象来探寻,实现与小说文本和作者间的精神对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体现了人们智慧的样子,成为现代诗化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创作和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有直接关联。
B.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朱光潜的看法都说明了诗意不是诗歌所独有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有诗意,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
C.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让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篇作品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但在情感体验上往往是一致的。
D.叙事过于严密、主题单一,或叙事太过细腻,不能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都是小说诗意不足的表现,极易让小说陷于平庸。
【3】下列小说的案例中,不属于材料中“小说的诗意”的内涵一项是( )
A.鲁迅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环引起了读者对其隐藏意义的不同推测。
B.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
C.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名很多出自古典诗文,如木婉清、李秋水、无涯子等。
D.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叙事极简,片段性的回忆串联起主人公的整个人生。
【4】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语段,简要梳理冯至创作《伍子胥》的心路历程。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渔夫和伍子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5】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充满诗意,被称为“诗化小说”,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7、名句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金陵城江山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现壁之险恶,水之湍急咆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第一段交代了秋天的背景,并用景色渲染离别氛围的一句是: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名篇名句默写。
(1)《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4)苏轼《赤壁赋》中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尽力了也就没有什么后悔的。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1)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2)。
【注】(1)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
(2)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B. “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之景。
C. “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D. “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E.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写农家女子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
【2】词作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乡间栩栩如生的春色图,但为何词人笔锋一转变为“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生长泰山下,尝搜讨岱故,更思以游履得其实。乾隆癸亥,安邱刘履夫其旋教授泰安,与余善,每同攀幽跻险,探稽往躅。
戊辰春,车驾东巡。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后履夫除知嘉定县,卒官。余亦卜居山中。
岁庚辰,有仁和成城卫宗者,来纂《泰安府志》,访获《纪略》,极加叹赏,因请携归。厥后别刻《泰山胜概志》一卷,并多采《纪略》。然其中有一地两称,或名同地异。岩谷险阻,向有题刻,惜为苔蔽莫辩者,近乃竖梯亲加刮摩以核之,虽风雨寒暑,弗惮其劳。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凡古迹、祠宇、桥坊,悉缀其下。他如高里、徂徕、云亭诸山,皆支峰别阜;石汶、北汶、三溪诸水,同归于大汶;再灵岩、琨瑞川谷名迹,连属岳之极北者,虽异县何妨两载,而泰山全体著矣。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惟是管窥所及,文词鄙拙,复芟芜校订,自乙酉迄壬辰,四易稿而始定,非敢谓《记》之成也,聊以自娱山居云尔。
日观峰南为爱身崖,旧称舍身崖。三面陡削,绝无尾径。四方愚民,往往为亲病誓代,亲愈则跃身投崖以死。明何起鸣缭垣示禁,碣曰“爱身”。
绝巅西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伛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玄宗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女婿郑镒本九品官,封禅后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玄宗见镒官位腾耀,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泰山之力也’。”
(选自清代聂鈫《泰山道里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B.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C.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D.而又质之/野老参考群书竭半生/精力爰汇为一编/名曰《泰山道里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是泰山的别称。杜甫《望岳》诗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的就是泰山。
B.“乾隆癸亥”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C.“除”指授官,一般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相同。
D.“绯服”指红色官袍,官服服色变化反映了官员品级的变动。唐代五品官员官服为绯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在另外编写《泰山胜概志》一书的时候,参考了《泰山纪略》上的很多内容。
B.作者为了弄清地名上的疑问,不惜攀山越岭,亲自搭梯子爬上山岩并刮除苔藓来求证。
C.“舍身崖”变为“爱身崖”,是因为明代何起鸣在崖上建造围墙并立“爱身”碑。
D.黄幡绰评价郑镒一下子从九品官升到五品官是靠了“泰山之力”,一语双关,意含讽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事属履夫,辑御路古迹,随笔《泰山纪略》,脱稿授余。
②之数者,庶几补前人诸记所不逮,亦欲使后之游者易考焉。
【5】《泰山道里记》成书不易,作者从准备写书到最终完稿,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最近,电影《少年的你》正在热映,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