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昆明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中的“烟花”指的是( )

    A.出春花开的景色 B.暮春飘飞的柳絮

    C.初春淡淡的景色 D.暮春浓艳的景色

  • 2、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

    A. 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 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 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 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 3、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官盛则近谀

    B.或不焉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为读。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其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份。如本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

  •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拉萨街道上的车辆熙熙攘攘,公交车、私家车等到处都是,非常热闹。

    B.蝙蝠虽面目可憎,但它却是捕食害虫的益兽。

    C.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如扎西所说,回首来时路,每一步都刻骨铭心地难忘。

    D.过度开发能源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睹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数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 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所有的城市居民长期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 在今天,人们面对雾霾还是无能为力,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它的意义变化不大,而近年来,“霾”成为人们恐惧的对象。这种对比论证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现代工业的副作用。

    B. 在长江流域没有霾的现象,原因是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屈原的诗句为证。

    C. 为了证明“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的观点,作者引用了唐代陆龟蒙、杜甫的诗作为证据。

    D. 文章对霾的现象,从古到今加以探究,从形、声、色等方面加以描摹,从而论述了古今霾的联系与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 )

    A. 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 自古以来就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 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名篇名句默写。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2)李白在《蜀道难》中多处使用夸张、衬托手法描写蜀道的高峻与险拔,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时的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从侧面展现了蜀道的高险。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吞灭强敌的气势,而“____________”句则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出师败还的结果。

  • 8、补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2)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4)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5)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

    (6)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诗经·氓》

  • 9、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__________》)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不断向前发展之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写夜游赤壁时,在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江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凌空驾风而行,畅游之乐从笔下泉涌而出。

    (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 11、(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忧愁,   ,哀怨又彷徨。

    (4)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5)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己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①乾隆三十七年0772),赵翼因事被降级调用,辞官归乡,经过赤壁时写下此诗。②《楚辞·渔父》中写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缕: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山河形胜落笔,写出了赤壁作为军事要地的险要,并引发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B.颔联借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表达了自己难遇明主的感慨。

    C.本诗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由眼前景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人、事,并抒发感慨。

    D.本诗写景有虚有实,意境阔大,在感喟山河遗迹的同时,也寄托了自我的情怀。

    【2】诗歌的尾联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孟頫(頫fǔ),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于右丞叶李上。御史中丞奏:“孟颜亡宋宗室,不宜侍左右。”钜夫日:“任人唯贤,乃陛下之盛德,此言将陷臣于不忠。”帝日:“然,彼何知!”命左右宣救逐之出。

    二十七年,拜集贤直学士。是岁地震,北京尤甚。帝幸龙虎台,深忧之。召问集贤翰林两院官致灾之由。两院官畏桑哥,莫敢言。孟頫与平章阿刺浑撒里甚善,日: “今理算钱粮,民不聊生。地震之变,殆由于此。宜大赦天下,尽与蠲(juān) 除,庶几天变可弭。”阿刺浑撒里入奏,帝从之,草诏已俱。桑哥怒谓必非上意。孟頫曰:“凡钱根木征者,其人死亡已尽,何所从取?不及是时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书省,丞相何以自解?”桑哥悟,乃日:“吾料不及此。”诏下,民大悦,成额手相庆。

    中书参知政事贺胜以不通文字,请帝早简辅相。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诏孟頫出入宫门无禁,且谓孟頫曰:“朕年老,聪明有所不逮。大臣奏事,卿必与俱入。或欺罔,卿即为朕言之。”孟頫谢不对,后乃力请补

    初,孟頫用程钜夫荐起家,后钜夫以翰林学士承皆致仕。孟頫代之,先往拜钜夫,而后入院,时人称为衣冠盛事。六年,谒告归。帝遗使赐衣币,趣之还朝,以疾,不果行。至治元年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B. 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C. 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D. 帝周视左右/乃属目于孟頫曰/卿可至中书参/决庶务/孟頫固辞帝/问阎复/宋渤何如孟頫/对曰/皆非相才。

    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中,侍御史、右承、御史中丞、平章、中书参知玫事,官职名:“魏园公”,封号:“集贤院”,官署名。

    B. 官员辞职归家,古代称“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C. 谥或谥号,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地方绅士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奖他。

    D. 补外,京官外调。即赵孟頫请求外调地方做官。与“陈观,国子助教,力请补外,改除武昌府”,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孟頫聪明敏捷,才华横溢。读过的书马上就能背诵出来,他写文章倚马可待。元世祖一见到他就非常喜欢。

    B. 赵孟頫心系百姓,敢于大胆进言,讲话艺术性强。他说服了桑哥,使免除灾后百姓钱粮负担的语书得以下达。

    C. 赵孟頫出身心宋宗室,行事谨慎。元朝皇帝非常信任他,甚至要他和上奏的大臣一起进来,他恭谨地答应了。

    D. 赵孟頫尊师有礼,不敢忘本。他被任为翰林学士后,井未得意忘形,而是先去自己的恩师程钜夫家拜访请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及是时免之,他日言事者倘以失陷钱粮数千万归咎尚书省,丞相何以自解?

    (2)帝遣使赐衣币,趣之还朝,以疾,不果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这两天杭州下雪,许多人开始纠结:外面这么冷,不想出门吃饭,要不要点个外卖?对此,有人表乐“好饿啊!需要外卖小哥拯救我饥肠辘辘的肚子”,也有人认为“不能叫,这种天气叫外卖是一种罪恶,外卖小哥太辛苦了”。为此,很多点外卖达人陷入了矛盾的心理斗争中。

    材料二:一个三轮车夫在前处乘凉,这时有一个收破烂的人颤巍巍地走过来。三轮车夫对她笑了笑,缓缓地竖起了大拇指,而收破烂的也笑了笑。尽管他们只是陌生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是偶遇,尽管这件事很小,很小。但也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是么?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