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历经层层筛选,终于走到了飞行员选拔的最后一关,同来的二十多人只剩下他一个,这时已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
B. 他们俩虽然分手了,但藕断丝连,还偶有书信往来。
C. 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D. 数学家并不满足,继续孜孜以求,寻找尚未发现的新数。
2、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令人目不交睫。
B.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古诗文作品变得炙手可热,广受欢迎。
C.那位著名的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D.后来,他做了地方官,不孚众望,为地方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B.如果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两岸的人民更不答应。
C.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D.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保护城郊失地农民的权益,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著名作家巴金说:我无时无刻都祝愿我的广大读者有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前途,我要为这个前途献出我最后的力量。
B.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C.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D.“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应是不刊之论,但目前有些人的语文观却并非如此。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有些官员患上了“中国特色病”,不管什么样的陈规陋习只要被他们加盖了“中国特色”的大印,仿佛就成了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
B.那是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儒雅的学者,右边是一位柔美聪慧的莘莘学子。
C.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D.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廖华歌
冬日里,和村人一起,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柳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这算是一件什么事呢?根本就不值一提,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使它干裂皱巴的躯体上浸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的一些东西有了很大的改变。确切地说,它改变了这个院子原本的结构。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柳木桩上发出的声音。狂风没有将它刮歪,它仍直直地竖立在那儿。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不但推不掉风,还每每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柳木桩不同,它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它们,让它们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柳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柳木桩子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就像是正行进中的雨阵突然被谁大喝一声,立即慢了下来一样,吓得雨也稀少起来。这情形以前似乎没有过,也或许有,但因为缺乏具体的事态而不曾引起注意。母亲心疼小枣树,多次动意想在柳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雪压冰冻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柳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柳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厚,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因之产生了误听;后来,又当是在行走,仔细想想都觉不对。究竟怎么回事呢?我在院子里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地寻找,在每一件细小物什上细心谛听。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柳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我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表示自己的理解和宽谅。
无喜无忧的柳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不知它与这颗星之间可否具有密不示人的约会?要不,小树的上空怎么就没有星儿呢?我双手搂抱着它,如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感知着它生命的跃动,真想把自己在整整一冬的感受说给它听,当然,也要说说关于它自己的一些事情,以及与它同在一个院里的这棵小枣树的生长故事,可一看到它静默冷峻的样子,只好欲言又止。
一缕月光打着旋儿爬在了柳木桩的一片芽叶上。这月光是初次探看,还是先前就多次来过?等到这片叶子渐长渐大时,它还会光临吗?来了,还能认出这片叶子吗?它会记得自己曾经的一次爬行吗?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棵柳树无疑会越长越大,我却越来越老,村子在衰败与新生中不断变化,若干年后,谁还记得一个人和一截柳木桩的琐屑事情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了柳木桩的外形特点,“黑乎乎”“干枯”等词语暗示读者,木桩已失去了生命力。
B.开头写“我”和母亲对柳木桩的不同态度,母亲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传达了对弱小生命的爱护。
C.艰难的抗争不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成长方式,因此作者对枣树等“被动等待季节”的生命表示理解和宽谅。
D.一截枯柳木桩激活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深情与哲思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作者对强大的生命力量的崇敬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柳木桩与枣树在各种环境下的不同生命状态,凸显枣树的弱者形象。
B.文章语言灵动活泼,如画线处用“大喝”“慢”“吓”等词语描写雨幕的由密转疏,极具趣味性。
C.声音是无形的,作者却能化无形为有形,以人的奋力行走喻指枯木抽芽的生命行走,从而照应标题。
D.文章联想丰富宽广,结尾由此及彼,把人、物等生命纳入时间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衰败与新生。
【3】倒数第二段由前文写柳木桩转到写“月光”,请简要分析其写作用意。
【4】本文入选“一生的读书计划”系列丛书,入选理由之一是“对生命本质的诗意阐释”。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6)至今商女,时时犹唱,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用荆轲悲壮的唱词来渲染氛围,表现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10、①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②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③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雨巷》
④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⑤_______________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⑥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⑧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革命青年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2)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3)曹操在《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壮观景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②纹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青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词人内心平静。
C.“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D.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之美。
【2】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的精妙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B.就有道而正焉 就:靠近,趋向
C.所谓交相问难 难:使困难,为难
D.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规正,匡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B.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C.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D.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B.巫医,指古代的巫师和医师,是分属不同的职业。巫师以祝祷、占卜、咒语、符咒等为业,医师则主要治病救人。
C.三代,也称三朝,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D.夫子,一般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也用于学生称呼自己的老师,这里的“夫子”特指孔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结合社会现实,连用三层笔墨,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问说》开宗明义,用“君子之学必好问”领起全篇,结尾批判了后之君子“以问为耻”的态度,以感喟作结,从正面强化了中心论点。
C.《师说》选段,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奇偶互见、错落有致的语言风格。
D.《问说》一文,善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借助古人求学好问的典例和言论,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完美收官,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和女子U型场地技巧两项金牌的中国选手谷爱凌成了体育明星。其实18岁的谷爱凌还有一个职业是模特,她与20多个奢侈品牌合作,为多本时尚杂志拍摄。而就在去年,她以1580分的高分(考试总分1600分)考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她被贴上了“冠军”“天才”“学霸”等标签,而谷爱凌的人生远比这些标签丰富、有趣得多。
上述材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如果让你给即将18岁的自己贴上一两个标签,你将选择什么?请结合你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未来发展的憧憬给即将18岁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