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中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科学研究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持,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成功。
(3)白妞那双眼睛一顾一看,满戏园子里便_______,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儿。
A.传诵 纵然 万籁俱寂
B.传诵 固然 鸦雀无声
C.传扬 固然 万籁俱寂
D.传扬 纵然 鸦雀无声
2、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3、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③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④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⑤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⑧将军身被坚执锐。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A.①⑧/②⑥/③⑦⑨/④⑤⑩
B.①②⑧/③⑦⑨/④⑤⑩/⑥
C.①②⑧/③④⑦/⑤⑨⑩/⑥
D.①⑧/②/③⑦⑨/④⑤⑩/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
B.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迁谪:贬官
C. 秋月春风等闲度 闲度:轻闲度过
D. 梦涕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jǘ)子洲 三匝(zā) 谢公屐(jī ) 槁暴(bào)
B.惆怅(chàng) 寥(liào)廓 剡(shàn)溪 遒劲(jìn)
C.百侣(lǔ) 掇(duō)取 渌(lù )水 吐哺(pǔ)
D.蓼(liǎo)蓝 遏(è)制 靛(diàn)青 跬(kuǐ)步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1】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2】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方框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虽 更 但 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 D.尚 更 则
【3】“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________。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②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③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了对比。
【5】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请举出陶渊明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简要分析陶渊明作品的某一种风格。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子自述自己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如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连用两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怨恨情绪在琵琶声暂歇之时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断反思自我并积累善行就会达到“_____,_____”。
(4)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告诉梁惠王只要施行仁政,反省自己,不找客观原因,就会达到“________”的效果。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白居易)
②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③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李白)
④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锦瑟》李商隐)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师说》韩愈)
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是因为在意人地位尊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借客之口表达了对生命的短暂、渺小的无限慨叹。
(3)《论语》中引用诗经“______,美目盼兮”原本是描写女子的美丽,而《静女》中_______则以动作描写女子的淘气。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 中,直接点明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__ ”,则秦可传递万世。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①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②,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③。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④。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⑤。
【注】①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②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③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④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⑤鹓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首联“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与题目呼应。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为下文抒发悲苦之情作铺垫。
B.颈联“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曲同工之妙。
C.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困厄之中,但仍向往如鹓雏一般展翅高飞。
D.本诗笔力雄健,风骨清峻,结构严谨,特别在使用典故方面,既灵活,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
【2】李商隐向来以擅长用典著称。典故一般用于抒发特定的情感,请以本诗为例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B.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C.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D.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 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 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 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什么要寻找?因为我们缺少。我们寻找面包,寻找一种人,寻找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生活,甚至一种境界。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我们在寻找中成长。
那么你又在寻找什么呢?请以此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