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宜宾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风吹草低见牛羊

    B. 封: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C. 遗:使人遗赵王书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 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图穷而匕首见

  • 2、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其因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其传达的信念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中出现的“如果”“重到”“再看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期盼生命循环而不得的悲观意味。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欢迎欢迎,到时候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 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这个问题,我有些愚见,说出来或许对大家有点帮助。

    C. 身在异乡,多年不见的好友为我捎来了家乡特产,盛情难却,最后只好笑纳了。

    D. 同学们,在求学道路上,请相信老师,配合老师,你若诚心相随,我必鼎力相助。

  •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群臣怪之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B.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阙秦以利晋

    C. ①发尽上指冠②樊於期乃前曰

    D.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范增数目项王

  • 5、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余情其 自可断来 B.家来贵门 后世人

    C.忽反以游目兮 荆轲笑武阳 D.见常日稀 会不从许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实际上,这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所谓“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其中,礼义是礼的核心内容:“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礼运》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故习礼,自然是人的立身之本。而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毛诗序》)。故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是言情言志的诗歌文本,更是融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毛诗序》)的文化经典。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诗》教、礼教与乐教。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所谓“六德”者,即知、仁、圣、义、忠、和,以培养品德修养;所谓“六行”者,即孝、友、睦、姻、任、恤,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六艺”者,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学习文化知识。春秋后期的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教授学生,即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的教育目的;其所谓君子品德,与《周礼》之“六德”“六行”是一致的,也是《诗》教之旨。

    自然,这些教学内容是分时段来进行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而《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功能:“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诗》教是让人温柔敦厚而不愚蠢,乐教是让人心胸宽广善良而不过分,礼教是让人恭俭庄敬而不烦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足见他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将《诗》与礼、乐联系在一起。《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周代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鼓瑟吹笙,颂《诗》奏乐。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孔子等人之所以强调《诗》礼教化,是因为《诗》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又是礼的核心内容,三者合而为一,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倡导友好往来,崇尚和谐社会。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讲礼就是讲道理,乐可调节人情,不合情合理之事,君子不为。重要礼仪场所,如果不能赋《诗》言志,行礼就会出错;行礼无乐配合,就显得呆板无味;行礼品德浅薄,就显得虚伪造作。儒家所倡导的《诗》礼教化的思想,礼乐文明的精神,被后来的家风家训所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

    (摘编自王锷《〈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是因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足见“乐诗”由心生,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表征着人心的情感与意志。而“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以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者是将制乐和作诗者的情感与意志推而广之,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改)

    材料三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季氏》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B.礼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C.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文化经典。

    D.古代学校教育学生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孔子也是通过学习“六艺”达到“六德、六行”目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教、礼教与乐教分阶段进行,其目的与功能各不相同:《诗》教让人广博易良,乐教让人恭俭庄敬,礼教让人温柔敦厚。

    B.孔子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他认为《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C.“乐诗”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其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

    D.在“五礼”“五伦”的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歌功颂德的方式和讥失匡恶的方式,将《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为一个有机体。

    【3】下面选项中体现了“《诗》教之旨”的一项是(  

    A.小李引用《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句表达对某款电子游戏的喜爱。

    B.小王通过学习《诗经·秦风·无衣》,受到强烈感染,培养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

    C.小唐通过研读《诗经·秦风·蒹葭》,了解《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基本特征。

    D.小景撰写论文《通过文学经典,透视古代的婚姻》时,引用《诗经·卫风·氓》为论据。

    【4】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5】三则材料探讨的都是《诗》礼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的侧重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千古江山,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一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世态变迁的怅惘。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自然界莺燕的活动来传递早春讯息的诗句是“  ,   ”。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巷》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5)惨象,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学习态度。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借助猿啼来表情达意,但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传递的情感也会有所区别。比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就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诗经·郑风》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神仙世界出现前,天空黑云笼罩、水面烟雾迷蒙的景象。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与“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表意一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 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 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几天雨后,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竞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不令人高兴?

    D. 这首诗前面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2这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着独特的地方,试进行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已知朴   雅:向来、平日

    B.非当世之务    独:只有

    C.数大臣问治道   顾:顾虑

    D故相李谷第    过:拜访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2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③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④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四则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可以综合材料,可以组合材料,也可以选择某一材料;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