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美国,人们向来对“特权”现象 ,却惟独为校车大开绿灯。按照美国交通规则,校车的路权可谓 ,其“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
②李世石和阿尔法狗之间的人机大战,李世石落败,让人惊呼电脑的智力和20年前已不可 ,不过,李世石人气还是因人机大战而赶超很多“当代男神”的。
A. 不屑一顾 高高在上 相提并论
B. 不足挂齿 至高无上 相提并论
C. 不足挂齿 高高在上 同日而语
D. 不屑一顾 至高无上 同日而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王晓峰同学绠短汲深,做语文课代表再合适不过了,他基础知识扎实,文学功底深厚,相信他能协助语文老师把我们班的语文学习搞得更生动活泼。
B. 面对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这样的事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彻底追查,促进食品市场环境安全有序。
C. 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D. 天鹅空调、宝花空调、双燕冰箱、昌河汽车、南方摩托、洪都摩托等品牌产品曾炙手可热,如今却纷纷没落。
3、下列对相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名况,战国初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B.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C. 鲁迅,原名周樟寿, 1898 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D.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风格达到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常之观 观:景象 谢家来贵门 谢:谢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厌:满足
B. 便可白公姥 公姥:文中偏指婆婆 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自可断来信 信:音信,消息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指农历十五 却与小姑别 却:退出来 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 举酒属客 属:嘱托 偭规矩而改错 偭:违背 可怜体无比 可怜:值得同情
5、下列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孝悌”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风尚,其中“孝”是指善事父母,“悌”则是关爱幼弟。
C.“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官爵之人。
6、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3】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60字。
【4】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7、根据语境,补充下列名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呼应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原来在六国是身份很高贵的。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____________”,才能够“_______________”的。
(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那两句“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秦始皇奢侈,连梁柱上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荆轲刺秦王事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
(2)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3)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惜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在北大与学生交谈时指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定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练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 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可知情势危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后面内容。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诚堪死”和“尚可持”构成转折,说明诗人希望局势还能挽回。
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写因为很多人认为诗人向来是一个珍惜光阴的人,而他自己却在下棋方面用了一天的时间,诗人因此自嘲。
【2】颔联、颈联刻画出弈棋者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B.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C.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D.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户侯” ,泛指高官贵爵,其中的“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公、侯、子、伯、男。
B.“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有的一年要换几次。
C.“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臣僚上“疏”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诸葛亮谥“忠武”,岳飞谥“武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才华人品俱佳。他是孙权的长子,孙权欣赏他,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宣太子。
B.孙登感恩养母。徐氏是他的养母,虽地位低贱,但对孙登有养育之恩,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C.孙登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提出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应与时俱进,要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民意。
D.孙登关爱百姓。他狩猎时,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有人犯了错误,他不忍处罚,但常向身边的人提起此事,告诫他们不要犯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2)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14、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乡土中国》这本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入思考与深度解读的经典学术著作,应是一个“细工慢活”,扎扎实实,边读边思,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本书, 这其中包含着“慢即是快”的道理。其实,不只是读书,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演进中也无不包含着这一道理。
请以“慢即是快”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