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北屯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B.吾从而师之

    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2、下列作者与作品配对不正确的是(  

    A.契诃夫——《套中人》

    B.卡夫卡——《变形记》

    C.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D.莫泊桑——《死亡与罗盘》

  • 3、下列各项中的字形及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息(bǐng) (zōu)生 道(hàng) 百争流(gě)

    B.阻(è) 廖(kuò) 斑(lán) 叱风云(zhà)

    C.颓(qǐ) 精(hàn) 激(kànɡ) 身不恤(yǔn)

    D.箫(shēng) 桀(ào) 校(lì) 博闻强(shí)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夫秦王有虎狼心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C. 之奈何            吾属今之虏也

    D. 丹不忍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众所周知,跑男中的Angelababy如今是娱乐圈炙手可热的女明星,但是许多网友似乎都很不解,因为她既没代表作,也没有演技实力,为何却能红得发紫呢?

    B. 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做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C. 为了让大家把字写好,书法老师想尽了各种方法。经过一学期,有的同学取得了显著进步,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D. 网络上的这篇评论《雷雨》的文章观点怪异,语言偏激,一旦刊载出来,必定会被贻笑大方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 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 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 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导语部分写冯骥才对记者《老建筑,别都拆了》文章的评价,将话题引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来,并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作了铺垫。

    B. 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C. 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D. 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E. 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3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姚鼐写他与朱孝纯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写出日出前他们等待时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间接称赞了公西华但又言其过分谦虚。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怀古伤今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连用排比进谏“十思”,其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远离奸佞小人的“两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月光下水天辉映,天地一片纯净晶莹的景象。

    (3)“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宋词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诗人以鸟和鱼作比,表达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体现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传说中,《望海潮·东南形胜》里让金主完颜亮垂涎三尺的杭州美景是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北伐中的刘裕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 11、情境式名句默写。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崔颢《黄鹤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归思难禁的愁绪。

    (5)《明湖居听书》写到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有类似的场景描写,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的结局。

    (7)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篇在缅怀英雄之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感叹当年的流风余韵已经被岁月洗涤殆尽。

    (8)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在赤壁战场上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形象和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出词人凭吊英雄,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杯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岁晏行(节选)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注]①诗歌写于唐与吐蕃作战时期,此时五十七岁的杜甫携家人从夔州出三峡来到岳州。②莫徭:少数民族,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③杼柚:织布机的部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上句承接题上“岁晏行”,点明时令节候,描写出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景象。

    B.第一联下句“潇湘洞庭”点明诗人行经之地,潇湘洞庭都飘扬着雪花,气氛悲凉惨淡。

    C.第二联通过想象,虚写渔父在天寒地冻时捕鱼、莫徭无奈射雁,表现百姓生活的艰难。

    D.第三联通过对比写百姓生活,去年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今年粮食丰收,但米贱伤农。

    【2】诗歌的最后一联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表达了当时怎样的现实?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元)虞集

    亦尝观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嬉,慢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道,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援笔书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于必中者 期:盼望,期待。

    B.读书理 穷:探究,推究。

    C.此立志始终不可者也  渝:超过,超越。

    D.严而不离:疏远,隔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况乎弛焉嬉   醉则更相枕

    B.则求所以至之道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C.谓也 纵一苇所如

    D.援笔书欲言   而为秦人积威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射箭为喻,形象地指出读书时立志的重要性。对于那些不尚立志的人,作者认为要坚决地和他们断绝来往。

    B.在作者看来,一个普通人能有自己的确定目标,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去追求达到目标,就算是想做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

    C.作者认为圣贤是天纵之才,始学亦需立志,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从而指出要把立志作为最重要、紧迫的事来对待。

    D.文章写得简洁畅达,引譬喻类,从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途径到立志的作用与紧迫性,显得层次分明,论证十分有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二中,叶圣陶说: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一个淡漠无味!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共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