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绥化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

    ④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⑤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⑥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

    A. ③⑥②⑤①④   B. ⑥③②⑤④①

    C. ②⑥③①⑤④   D. ③②④⑤⑥①

  •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战国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晚年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它与《木兰诗》齐名,它们合称为“乐府双璧”。

    D.《归园田居》共有五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与子之所共还家门

    B.举酒客,诵明月之诗 举匏樽以相

    C.扣舷而而和之

    D.浩浩乎如冯御风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某位乘客上车后,发现身上的背包竟然不是自己的,对面民警的盘问和其他乘客怀疑的目光,他吓得退避三舍

    B.李咏采访陈凯歌一家的节目截图在网上流传,曝光的视频截图中,陈凯歌的豪宅内景奢华大气,各种艺术品琳琅满目

    C.讲电影是内蒙古图书馆文化志愿者苏日娜多年的爱好和习惯,她正在为盲人观众绘声绘色地讲解电影《归来》。

    D.一条康庄大道却处处充满“险境”,成为当地老百姓不敢走的“鬼门关”,相关交管部门多年来却一直视而不见

  •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专题刊载文学艺术历史等普及性文章,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被砍掉了。

    B. 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合作是互帮互助。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世界经济如何冷暖,中国支持非洲的力度都不会减弱。

    C. 十多年的知青生活使他备尝了人世的坎坷,后来他虽回到城里,但人到中年才当上一名小学教员,案牍劳心,含辛茹苦

    D. 一个失意人,能在一群得意人之间谈笑风生,面面相觑,才是有骨气;一个得意人,能在一群失意的朋友间,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得意,才是会做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象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记忆的。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1下列对城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B. 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只有城市的功能改变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才会随之改变。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C. 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D.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遇到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的功能虽然不会改变,但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往往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城市也会失去生命力。

    B. 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C. 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

    D. 全文首先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最后说只有保存必要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才有可能延续文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B. 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

    C.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所以保存一些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D. 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3)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5)故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的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和借景抒情手法,自现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拿刀刻东西却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论公西华时说“____________”,认为公西华说的也是国家大事。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

    (2)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___________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撑一支长篙, 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7)芭蕉不展丁香结,_________________

    (8)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

    (9)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心有灵犀一点通。

    (1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

    (12)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表现天姥山拔地参天的高耸之势。

    ③白居易《琵琶行》中形容乐音滞涩难通,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韩愈《师说》中李氏子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他与当时的士大夫不同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姚鼐《登泰山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游凤林寺西岭

    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

    B.颔联描写了烟雾散开、远树初露、春色满山、一派清幽的景象,景中融情。

    C.本诗叙述与友人同游之事,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本诗写游山、玩水、赏石、品酒、弹琴、歌咏之乐事,反衬对仕宦的厌倦。

    【2】简要赏析尾联中“招”字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实际上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之处)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C.《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其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崂山。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B.苏轼到了加冠的年龄,就已能博通经史;嘉祐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地录他中乙科。

    C.苏轼的母亲在读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于是苏轼问母亲是否允许自己做范滂那样的人。

    D.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后,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自己的文章比苏轼逊色。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人认为欧阳修对苏轼评价过高,时间长了才信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中华之魂,它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它是点燃中国人智慧和力量的熊熊火炬,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