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齐国稷下讲学,后来游历秦国,晚年任兰陵令。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
B.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韩柳”。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韩文公”。
C. 老舍是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和剧本《四世同堂》等。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具有浓重的“京味儿”,其作品十分平民化。
D.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他曾获得过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 凌万顷之茫然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③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④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⑤喜讯传来,首都北京城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A. ①③⑤ B. ④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④
4、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来的,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厂家除了在工房周围造一条围墙,门房里置一个请愿警,门外钉一块“工房重地,闲人莫入”的木牌,使这些乡下小姑娘和外界隔绝之外,将管理权完全交给了带工老板。这要,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把她们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他们就永远没有和外头人接触的机会。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首句“管理”一词的实际含义是( )
A.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
B.保管和料理
C.照管并约束
D.压迫和剥削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还书用语:大作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请柬用语:6 月 16 日是小女满月之喜,本人略备菲酌,敬请各位光临……
C.情景对话:“令郎几岁了?”“犬子今年 14 岁。”
D.回函用语:如不出意外,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⑤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⑥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⑦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⑧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⑨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⑩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⑪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⑫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⑬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
【1】作者开篇先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安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处“永恒的光明”“另一种永恒的光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老妇人?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生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2)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运用景物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4)《锦瑟》一诗的“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风雨,一去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与湿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的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执着追求”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两句就写出了这种不卑不亢、蔑视权贵、对独立自由的执着追求。
(2)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陶渊明多次为官多次隐逸。《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流露出他逃离仕途的羁绊、归隐田园如释重负的心情。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忧虑。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曹操《短歌行》情感丰富,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诗经》中的原句,含蓄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都门秋思(其四)
黄景仁
侧身人海叹栖迟,浪说文章擅色丝①。
倦客马卿②谁买赋?诸生何武③漫称诗。
一梳霜冷慈亲髪,半甑尘凝病妇炊。
为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
注:①色丝:指妙文,②马卿: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擅作赋。③何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鄂县人。何武十四五岁就得汉宣帝的赐帛,黄景仁曾赴召试,取二等,赐帛,故以何武为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就对自己作了一个概括的写照,置身京都人海,哀叹自己飘零失意。
B.颔联用司马相如和何武的典故,含蓄委婉地写出了诗人无人赏识的自怜自叹。
C.颈联的“霜”字既点明时令,又巧用借代,暗指母亲满头白发,语言精炼之至。
D.全诗风格沉郁,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一些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痛苦与无奈。
【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①,曰:“臣负羁绁②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③。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郤④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注】①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②羁绁:羁jī:马笼头;绁xiè,同“绁”,绳索。③武宫:重耳的祖父晋武公的神庙。④吕、郤:即吕甥、郤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C.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D.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伯,周代爵位之一,《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等。西周时称伯的诸侯,多为小国之君。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因护驾有功升爵一级,从子爵改成伯爵。
B. 甲午,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称,与干支纪年法不同,纪日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记日序,六十天为一周期。
C. 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于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泛称。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示与华夏族相区别。
D.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原本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后被尊奉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宗庙设于王宫之左,分别代表土地和血缘,同为国家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重耳回国途中,到达黄河岸边,阻止子犯离去,投璧盟誓,表现了君臣同心的决心。
B. 重耳回到国内后,仍历经波折,直至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
C. 重耳在吕、郤的祸乱中,首先得到寺人披告密,后又借秦伯之手诱杀了瑕甥、郤芮。
D. 重耳对敌人、故人虽然有嫌隙,但能善纳良言,及时改过;对介子推更是心怀愧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
(2)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共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之一: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不惧荆棘、共赴前路的意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