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比较)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④顾吾念之(回头看)⑤且相如素贱人,吾羞(向来,本来)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打算)⑦相如引车避匿(引:调转)
A. ①③⑦ B. ④⑤⑥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然,好的故事在结尾一定要给读者或观众一把开悟的钥匙,要让读者或观众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有一点恍然大悟,有一点如梦方醒,这种故事是成为好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假如你能给观众或者读者一把开悟的钥匙, 。
A. 那么你就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就能把你的读者或观众留住
B. 才能把你的读者或者观众留住,那么你才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
C. 那么你才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才能把你的读者或者观众留住
D. 就能把你的读者或者观众留住,那么你就具备了一个好的小说家的素质
3、某位老师向学生讲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学生: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鎚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鎚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 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B. 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 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 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②经过一个多月的侦查,夏某涉嫌诈骗一案终于图穷匕见,其涉嫌诈骗金额达1800余万元。
③正是农历六月前后,炎炎火日当天,流金铄石之际,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同们只得赶早趁凉而行。
④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有可能一文不名。
⑤明末以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为宗旨的复社人才荟萃,冠带云集,但清兵入关后,社员风流云散,难觅踪迹。
⑥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缘木求鱼,其结果可想而知。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③
D. ③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 昼夜勤作息 嬉戏莫相忘
B. 共事二三年 可怜体无比
C. 处分适兄意 汝岂得自由
D. 叶叶相交通 便利此月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 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 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 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都在乌纱帽上以玉饰来显示官职的大小。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皇上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了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为了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官阶越高双翅越宽。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不少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是因为收留了众多的降臣,需要笼络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它在后世同样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D.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痛心于在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宫改建的祠庙旁“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认为人们早已遗忘战败的屈辱历史。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荀子认为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后,木材的弯度合乎圆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它这样的。
(2)《短歌行》中曹操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写景过渡到忆事,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了与同学们到湘江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万里《插秧歌》中写田夫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鸿门宴》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⑤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歌子
【五代】李殉①
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李殉: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但描写的时间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B.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不同,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江边获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意境清朗明丽。
C.通过“渔歌子”这一词牌,我们可知本词叙写了江边渔人的生活,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D.词人这首词写景平淡,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表现了词人以隐逸为乐的内心活动,旷达超脱,余韵悠悠。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患,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盈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展,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进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节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注】①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琅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B.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C.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D.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常为人治病。
C.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一般语言简明,寓意深刻。
D.艺术,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特指经术。选文即使用了该词的特指义。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从不同层次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文本(一)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加上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鲜明,发人深思。
C.“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D.文本(二)举孙、何二人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5】在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把每一个黎明当做成长的伊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成长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成长生命
都能在岁月里留下可爱的脚印
在你的内心得到充实的痕迹
请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