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西双版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蓼蓝(liǎo)   靛青(diàn) 跂望(zhì) 驽马十驾(nú)

    B. 鳝鱼(shàn)   舟楫(jí) 锲而不舍(qiè) 木直中绳(zhònɡ)

    C. 须臾(yú)   跬步(guǐ)   骐骥(jì)   以为轮(róu)

    D. 槁暴(pù)   省亲(shěnɡ)   蟹螯(áo)   金石可镂(lòu)

  • 2、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 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 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 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

  • 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以其无理于晋是寡人之过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秦王购之金千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使毕使于前具告以事大王来何操 不然,籍何以至此古之人不余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 ①⑧⑨/②⑦/③⑫/④ ⑬/⑤⑥/⑩ ⑪

    B. ①⑧/②⑦/③/④⑬/⑤⑥/⑨⑩ /⑪⑫

    C. ①⑧⑨/②⑦/③/④⑬/⑤⑥/⑩ ⑪⑫

    D. ①⑧/②⑦/③⑨/④12/⑤/⑥⑩ /⑪⑬

     

  • 4、下列句子中“因”字的含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利而敝之,不仁 B.因击沛公于坐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姻,意为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B.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杜牧的《阿旁宫赋》是律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通史,全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记载帝王言行,世家三十篇记载诸侯贵族和对社会起突出贡献的人,列传七十篇记载拥有显赫功名的人物,表十篇记载历史人物和大事,书八篇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D.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因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绘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江上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与“水滴石穿”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作者迷恋于美好景物之中,忽感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想象丰富,“卷起千堆雪”的其实是 “______,写景化静为动的是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4)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6)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9)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大同社会美景图。

    (2)《琵琶行》中多次以“月”表情达意,比如:“_________”渲染离别时凄切的氛围;“_________”表现环境的寂然,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_________”表现琵琶女婚后的孤寂。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的结局。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3)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上是《阿房宫赋》)

    (4)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5)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以上是《六国论》

    (6)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即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秦人积久的威势胁迫。语句是____________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慨叹生命短促,自然永恒。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收复中原的隐忧。

    (6)《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典型的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7)面对短暂人生,曹操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化用《韩诗外传》中“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语意表达自己理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8)“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句则以雪写浪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风枝:风吹动树枝。

    1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B.第二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C.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紧紧围绕“秋”字写景,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

    D.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恰当表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2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夫人之力不及此

    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一个经历过世态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一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各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