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新冠病毒(guàn) 恪守(kè) 訇然(hōng) 左仆射(shè)
B.逸兴(xìng) 咨嗟(jiē) 坼裂(chè) 酣畅(hān)
C.鱼凫(fú) 彘肩(zhì) 玉玦(jué) 木屐(zhī)
D.飨士(xiǎng) 卮酒(zhī) 目眦(zì) 戍边(sù)
2、下面各项中两句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悟言一室之内 举匏樽以相属
B. 蒲苇纫如丝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 箱帘六七十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于嗟兮鸠,无食桑葚
3、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师陀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跃然纸上。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__________。
①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中的中层社会
②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
③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
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⑤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A.⑤②④①③ B.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⑤②①④③
4、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夫晋,何厌之有?
C. 沛公安在? D.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5、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松、乔之寿: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赤松子、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
B.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C.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D.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嬙高,媵是陪嫁的人。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文学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文言与白话、审美与功利等命题的讨论一直进行着。这种讨论背后折射的是时代、文化、文学、教育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则主要是21世纪以来文学界与语文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且这种“危机”的形式是百年中国文学教育所未遭遇的。
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有学者认为,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消费思潮的盛行、审美取向的泛化和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今天的文学教育正受到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以及阅读图像化的外部冲击。就文学教育内部而言,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危机。
所谓“危机”,一般频发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集中表现在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转型、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等方面。这些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都对文学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便是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的转型,因为这是传播媒介的变革,一种由语言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变。
以语言文字媒介为中心的文化的特征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则以娱乐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营造的是形象而不是抽象和复杂,“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因此,从“语言文字”媒介向“图像屏幕”媒介的转变,“纸上”向“屏上”转变,不仅是一种传播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传播内容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的文学教育带来冲击。
当图像代替文字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逐步演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时,以视觉的浅层愉悦和感官的直接刺激为特征的图像阅读取代语言文字阅读也就无法避免了。语言文字建构的美学世界需要我们深入体验、感知与追寻,而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带来轻松、扁平的感受,不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以揭示的方式遮蔽,以在场的方式不在场,以其强制性的嵌入方式迅速占据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的思维失去‘延迟’的时空,也就失去了沉思、体悟的时空,它以瞬间的揭示遮蔽其背后隐匿的东西,‘不在场’的‘召唤’被迫搁置”。
在图像阅读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却一无所获,我们自以为看尽了人世百态,但心灵则日益浅薄与苍白。读图取代了读文,图像的平面性、感官性、瞬间性与拼贴性,可能就取代了文字的圆整性、思考性、人文性、想象性与审美性。“‘不在场’的‘召唤’被迫搁置”,导致在充满想象的文学阅读中,深层情感互动消失殆尽,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思想世界的多元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图像世界里,在感官刺激与瞬时享受中,审美感知能力渐行渐远,即便是文字阅读,也会选择那些浅直的国文书、动漫书,更有甚者对传统的文学经典进行戏说与演绎、曲解与颠覆。由此,在生命成长中所必需的养料、如人文精神、审美情怀、情感品质等,也就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通过文学教育来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也就随之被削弱丧失了。
(摘编自黄敏《传统与新兴文学教育如何携手并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教育的讨论”背后折射的是时代、文化、文学、教育等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B.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文化转型,都会对文学教育产生影响并决定文学教育的危机走向。
C.图像阅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其特征是视觉的浅层愉悦和感官的直接刺激。
D.如果以图像阅读取代文学阅读,会导致深层情感互动等消失殆尽,心灵日益浅薄与苍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五四”以来文学教育的相关讨论,引出“文学教育的危机”这一话题。
B.作者借学者的观点,指出“文学教育的危机”产生的背景并点明其产生的直接原因。
C.为了阐明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作者对比了二者的特征,读来直观形象。
D.文章结尾将生命成长所必需的人文精神、审美情怀、情感品质等比作养料,语言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等多方面的冲击是造成“文学教育的危机”的外部原因。
B.因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营造的形象比抽象、复杂的语言文字更具有价值。
C.语言文字阅读需要沉思、体悟,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而图像阅读直观,轻松,无需思维介入。
D.图像带来的感官刺激与瞬间享受,导致审美感知能力的缺失,使文学教育功能完全丧失。
7、名句填空
(1)毛主席回顾峥嵘岁月,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无比低贱、卑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万丈豪情。(《沁园春·长沙》)
(2)丁香姑娘飘过“我”的身旁,毫无言语,“我”只看到她默默地走远,走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失在了朦胧烟雨中。(《雨巷》)
(3)徐志摩重回康桥,美丽的风光令他沉醉!在这涌动无数美好回忆的康河上,志摩撑着一艘小船向青草深处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达到了高潮。(《再别康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两句诗提到一个古老的节日,苏轼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表达词人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点睛之笔是:“ 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写看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天空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在明净光洁广阔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衬托了诗人豪迈的意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3)《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论语》)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2】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日:“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曰,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是古代庶人之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文中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小心摔倒时,路人的搀扶温暖了你;寒气逼人的凌晨,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感动了你;迷茫困惑时,一本好书启发了你;平淡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你;考试失利时,同学的安慰鼓励了你;取得成绩得意忘形时,老师的批评鞭策了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时,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你……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像一束光照亮你,引你前行。
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班级、姓名等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