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成都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A.这是一首写旅人投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寒意逼人。

    B.第一小节,泛着青光的灯、纷扬的雪花和串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了一幅冬夜降雪图,饱含着诗人的惆怅。

    C.第二小节,诗人用“蛇舌”比喻火焰,描写炉火在雪夜中跳跃的摇曳之态,形象地衬托出“室中的冷味”。

    D.诗歌整体短小凝练,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 ,中国人民_______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在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 3、下列加点词语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A.一咏

    B.彭殇为妄作

    C.西望夏口,望武昌

    D.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

  • 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大王来何操 D.吾谁与归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群臣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

    ⑤顷之未发,太子之  ⑥素留侯张良 ⑦吾得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之   ⑨拔剑撞而之 ⑩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自觉运用技巧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以言志。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曹操在《短歌行》中多处借用了《诗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4)“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之情。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书写曾和同学同游橘子洲并回忆以前不平凡的岁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羡慕大江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批评东晋名士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不同时间写出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的变化。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手法,侧面描写边地苦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描写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词人对爱情的独特看法:两人之间的情意若是长久,不必追求每天都要在一起。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选自《红楼梦》的词,完成下面各小题。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首词中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用了怎样的手法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 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 ,来者日多  

    (选自《明史 郑和传》)

    1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③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当我们了解到叙利亚、利比亚、索马里等一些国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情况,知道美国新冠病人累计近三千万,死亡已逾五十万时,我们不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为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感到骄傲。由此,我们不能不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请以“伟大之党,人民之党”为主题,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体验或者感受、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