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安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晚上,一个小偷先是在门外徘徊,然后登堂入室,把张叔叔家几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

    B.现在有些父母教育小孩子不要随意捡别人丢弃的东西,防止被人敲诈。专家指出这种让孩子路不拾遗的做法会让孩子从小就心灵冷漠。

    C.奥巴马的竞选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D.在众多的作家中,我最敬佩巴金老人。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

    B.不复一一自辨

    C.处处志之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3、下列对课文中的句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这一问句激励所有的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同时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示要像祖逖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的重任。

    B.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现象的黑暗沉闷。这几句,以情而言,是独自彷徨、寂寥、愁怨;以景而言,是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此情此景,水乳交融,幻化为一体。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榆阴下的一潭”即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在这里,诗人融情于景,将自己对祖国的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D.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问句间接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的无比疼爱。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孔雀东南

    A. 足以汝身

    B. 千万不复

    C. 卿当胜贵

    D. 榆柳后檐

  • 5、下列诗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以譬喻说理,强调君子在学习上如果不用心专一,会出现像螃蟹一样“____________”的结果,自身优势将消解。

    (3)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3)《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9、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①《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荷塘月色,从视觉转到听觉的两句是:“___________”。

    ②《采薇》中描写战士冒雪回家的两句是:“__________”。

    ③《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

    ④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同情百姓的若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

    ⑤《离骚》中表现屈原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荀子·劝学》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相关题目。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流”指向下行,“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太原早秋》与杜甫的《登高》一样都是近体诗中的律诗,具体讲,本诗属于五言律诗。

    B.首联用秋天典型的景象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一是众多花儿凋零,二是大火星向下运行。

    C.颔联使用对仗手法,“霜威”对“云色”,“出塞”对“渡河”,中“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D.前人评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心绪高昂,诗的格调自高,显出雄健之气。

    【2】本诗与必修上《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写秋天,但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特点方面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

    左丘明 〔先秦〕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一之谓甚,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注】①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②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

    【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虢,虞之        表:屏障、藩篱

    B.寇不可               翫:即“玩”,玩弄

    C.惟德是               辅:保佑。

    D.神所               冯(píng):同“凭”。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再乎                       还也

    B.神其吐                    杳不知其所

    C.以为戮                       官知止神欲行

    D.宫之奇其族行             必竭诚待下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

    B.宫之奇作出“虢亡,虞必从之”论断的理由之一是虢国、虞国有唇齿相依的关系,理由之二是晋国的野心很大,唯利是图,六亲不认。

    C.宫之奇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需要看国君的德行,更在于神灵的护佑。所以国君要把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

    D.本文语言简洁有力,善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一段时间,两个与老人有关的视频牵动人心。一件事发生在医保局,视频中,工作人员告诉一名独自冒着寒风大雨到柜台交医保的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这让老人不知所措。另一件事发生在银行,为激活社保卡,一名94岁的老人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视频中,行动不便的老人被抱起来,膝盖弯曲,勉强进行人脸识别,看起来十分吃力。这两件事在网上发酵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此做出回应,并表达了歉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