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保山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B.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C.闻一多发表被后人称为新格律诗理论奠基石的《诗的格律》一文,明确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 2、找出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 君子生非异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或师焉,或不焉

     

  • 3、对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香雪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B.表现了香雪的朋友们都很关心香雪是否得到铅笔盒,她要在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朋友们。

    C.表现了香雪的强烈的自尊心,公社中学的同学们不会再嘲笑她了。

    D.表现了香雪对铅笔盒的无比喜爱。她终于不畏艰难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铅笔盒。

  • 4、下列加点的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问心有愧的行为。

    B.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

    C. 溶洞里面灯火通明、人流如涌,但是气温太低,虽然穿着毛衣还令人不寒而栗

    D. 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关键是要激浊扬清,最大限度地弘扬政治正能量,削减政治负能量,以高效的手段净化政治环境。

    ②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③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④虽然已经使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⑤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杳如黄鹤,唯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

    ⑥曹文轩的《前方》叙述与议论水乳交融,像“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等句子,富含感染力,耐人寻味。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

    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慢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

    “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2】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当权者不能深谋远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君子为例说明人天性并无二致,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群仙好像列队欢迎诗人的到来。

    (6)《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的上片着重写景,“_______”一句写仰望之景,“_______”一句则是写俯瞰之景。

    (2)《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送别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的深深感染。

    (3)《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一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浔阳并非没有山歌之类的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3)《静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

    (4)《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的年龄大小无关。

    (5)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屈驾探望自己。

    (6)自然界鸟兽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桑叶的衰败景象比喻女主人公容颜的衰老。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诗经》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之心。

    (3)屈原在《离骚》中以鸟为喻表达志向,表明自古以来君子小人不可同群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 :“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搞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以自警。

    (选自《陆游集》)

    [注]①牖(yǒu):窗户。②比:连接,接近。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⑤觌(dí):相见。⑥侪:同辈、同类人。⑦堂奥:厅堂和内室。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⑧妄议:胡乱议论。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饮食起居 B.间有/意欲起

    C.未尝/不与书俱 D.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陈_______(2)就_______(3)书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2)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4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方面的警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政治角度提出只有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保持活力的观点。该名言对当下的我们也有很大启发。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