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遂引刀自刭
B.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嚭因说吴王曰
C.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张仪于是之赵,
D.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 并称为“乐府双璧”。
C.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D.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它们分别开创我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弟子不必不如师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妆饰 倾刻 筛子 异想天开 B.荒唐 隐匿 洋溢 无缘无顾
C.通辑 隧洞 翡翠 一气呵成 D.憋闷 苍茫 熏陶 无精打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美好的,他精雕细琢这一美景时, 虽然文章的描写很细致, 但没有丝毫的过分,把握得分毫不差。
B.要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不仅要看他们在台上怎么讲,而是要看他们在台下怎么做;不仅要看他们在人前怎么做,而是要看他们在人后怎么做。
C.海航集团大力推动“空中通道”建设,旗下的航空公司新开辟了65条国际航线可以直飞“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
D.卫生部专家组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为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利益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能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到“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行,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政治上的公忠。
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了。多年来脱离个人道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地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节选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
B. “孝”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悌”比“孝”更重要。
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
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他人、爱国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整体上看,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
B.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
C.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
D.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B. 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
C.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
D.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孝悌”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在饱览湘江秋色后慷慨激昂地反问:怅寥廓,__________,谁主沉浮?
(2)《雨巷》中,作者对丁香姑娘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___________,丁香一样的忧愁。
(3)《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对母校万分不舍: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里,描写了荆轲视死如归的细节: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______。
(5)《纪念刘和珍君》里,鲁迅认为爱国学生是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6)《鸿门宴》中,樊哙劝刘邦及时脱身不必在乎小节: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全诗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典故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壮志犹存,渴望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主人和客人被琵琶声打动,于是打听弹奏琵琶者,但弹奏者不肯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有人生短暂之叹,比如有人曾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
11、补写句中空缺部分
(1)面对广袤的自然,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______,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
(3)那河畔的金柳,_____,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梁锽①(节选)
李颀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
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
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
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
一言不合龙额侯②,击剑拂衣从此弃。
朝朝饮酒黄公垆③,脱帽露顶争叫呼。
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
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注】①梁锽,大概是唐玄宗时人,做过小官。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与他于洛阳道别之时。②龙额侯:汉代韩说因击匈奴有功,被封此侯。③黄公垆:西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常去此地饮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猛禽比喻梁生,可见其鲲鹏高旋之志、桀骜不驯之态。虽世人不知其志,但时机一到,可一鸣惊人。
B.“击剑拂衣从此弃”,梁生和主帅意见不合而发生冲突,最后梁生弃职拂袖而去,从中可看出他刚直不阿、绝不苟且妥协的气概。
C.“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写梁锽落魄后的痛饮狂啸,这既是一种放浪形骸,也是一种苦闷的发泄。
D.最后四句写时人认为梁生虽穷困落魄,纵情于酒,但有朝一日一定会再度得志,骑着紫骝马,重现其伟丈夫风采。
【2】有人评论本诗:“与其说是为人送别,倒不如说是在为人立传”。请简要分析本诗的“史传文”写法。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在涪州时,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程颐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一副励志自勉联。全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斋书房。蒲松龄以此联激励自己,终于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
这副对联是否也给你带来了一些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