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作品多以二战为背景,反映的是峥嵘岁月中罗马尼亚裔德国人的生活。
B.全场欢声雷动,兴奋欢喜的脸上,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们怎能不为之息息相关的真挚情感的涌现而深深地受到感动呢?
C.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D.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直至有新的发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之前曾有一些高校争相建豪华校门,现今又有高校校门“撞脸”名校。学校一味追求“大门”是对教育精神的 ,是学风浮躁的表象。
②实践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而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则是 。
③形式各样的“兴趣班”、“艺术班”打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应运而起,这种“抢跑”,实际上是一种 的育儿方式。
A. 舍本逐末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B. 南辕北辙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C. 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D. 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舍本逐末
3、下列各句中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可谓不落窠臼,广受好评。
②中国制造,正在成为断时代里传播中国形象的新渠道。如今,全球过半的生活家电为中国制造,中国可谓实至名归的世界工厂。
③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窝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④中国有数千万留守儿童在偏远的乡村无法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尤其要重视这些黄发垂髫的孩童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⑤入冬以来,洛阳陷入了“霾伏”之中,天空灰蒙蒙的,人们纷纷感叹坐车出行就好像在仙境中穿行;在市民的心里,天气“晴久必霾”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⑥为警示行业弊端,太原“家天下”发起了“太原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调查活动,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4、(题文)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一同事进来后向大家开心地说:“喜得贵子,请大家吃喜糖。”
B. 我多次电话咨询户籍问题都无人应答,只好屈尊到户籍窗口咨询。
C. 即使好友有众多瑕疵和不尽人意之处,我一般也会海涵的。
D. 面试通过了,她给主考官发了一条短信:“感谢您的垂青。”
5、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吾从而师之④而耻学于师⑤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舞幽壑之潜蛟⑧击空明兮溯流光⑨卧而梦⑩箕踞而遨
A.①⑤/⑦/②⑩/③④⑥/⑧⑨ B.①③⑤⑨/⑦/②⑩/④⑥/⑧
C.①⑤⑨/⑦/②⑩/③④⑥/⑧ D.①②⑤/⑥⑦/⑩/③④/⑧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欢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B.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C.“一张胡子拉碴的脸”“将胡子拉碴的脸框在窗口”说明丈夫无心也没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的字面意思是镶嵌,说明丈夫因为给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D.小说结尾处所写的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三口之家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的同情与悲悯。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躯干和四肢”“这张脸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C.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句中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D.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林德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
【3】下列关于本文叙述特点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以林德顺的视角来叙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片段及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B.采用对话形式,使故事叙述更加徐缓,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也更含蓄。
C.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如反复描写蹦跳的场景,突出孩子的活泼可爱与母子之间的亲情。
D.详略安排得当,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与上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凸显了生命脆弱、珍视生命的主题。
【4】小说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7)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9、填写下列诗文的空白部分。
(1)在《离骚》一文中作者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 。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11、名句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
(8)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10)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2)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筝柱子(朱湾)
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注】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间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
B. 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
C. 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着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
D. 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或其配件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朦陇。
【2】【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 ,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
【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B.自由体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文,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C.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词又分单调、双调、三调、四调,双调即上下阕(或上、下片)。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辞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悠然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强调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某市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写一篇以“民族复兴,青年的责任”为主题的文章,参与征文比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