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宣;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翼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春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 ③李清照④李清照
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 ④李清照
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 ④李煜
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B.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D.“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20时至22时。公元2022年是干支纪年的壬卯年。
3、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E.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下列句子里不存在倒装现象的一组是
A.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 謇朝谇而夕替
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高考升学率的不断攀升,使合肥市进一步巩固了作为教育大市的地位。
B.发掘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为“四个自信”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C.教育部近日发布的文件指出,到2020年底各学校要逐步建立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将垃圾分类知识与课堂内容结合。
D.不仅长江实施刀鲚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保护长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也有利于恢复刀鲚鱼类的自然栖息地。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近年来引发了社会各类人群的围观,恐慌一直都是社会讨论的主基调。对人工智能的警觉和反思源于它“宣称”正在试图构造一种“人造”的“理智”,而这一“理智”被现代人视为属人的智慧,为人所独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警觉与反思是必要的,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某种界限,以避免其破坏人类的伦理价值。但在对人工智能的反思和批判中,我们似乎过多地赋予了这一技术想象性内涵,将这一技术进步所完成的“深度学习”当成对人之独特属性的复制,可以如人一般自我教导、自我成长。人工智能自此走向了神坛,成为现代人为自身再造的一个新的神话。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被人自身创造出的神话体系在前启蒙的时代都包含着以下两个功能:其一,将所有不能被解释的现象纳入人类固有的阐释框架之内;其二,消除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于是我们拥有了诸如希腊罗马的神话体系、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以及在不同时代层出不穷的科幻小说,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设定,不过是人们在不知道风雨雷电的根本原因的时候为大自然的变化提供的一种可理解模式。《乌托邦》也是英国人莫尔无法容忍刚刚起步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剥削而为当时的人们构筑的一个美好愿景。同理,由人工所产生一整套话语体系,在这一意义上成为现代人再造的一个新的神话,一方面表达了人对于技术无限进步的质疑和恐惧,另一方面人们又借助对它的批判来捍卫人之为人的固有尊严。这一尊严不仅表现为我们应当能够掌控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同时还包括我们所创造的一切不应当入侵到属人的独特领地,诸如人的理智与情感。
应该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威胁论背后有一种预设:以“深度学习”为标志的算法革命,就是人的理智甚至情感得以产生的内在机制。但实际上,由于人工智能所实现的永远只是人类思维最为表层的知性思维的更新,它所彰显的总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计算能力,其所依赖的也不过是对超大数据库的加工,最终实现的也只能是科学技术层面上的进步。而人类复杂的情感、意识之谜却从来都不在知性思维可理解的范围之内。正是后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才真正诠释了人之本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人某种神话体系的再造,正在借用人们对它过多的想象重新诠释着一个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人之本质。
(摘编自夏莹《对于被神话化的人工智能不必过度恐惧》)
材料二
当前,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将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工智能。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有助于让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为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很多应用场景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练兵”机会,亿万网民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机器学习提供了丰富“原料”,这大大加速了技术的迭代与创新。
以世界眼光认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可以预见,作为引领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将远超以往历次工业革命。拥抱人工智能的时代,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在思考、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问题时站在全球高度,用洞悉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长远眼光来审时度势,进而找准自身位置。未来的中国不仅能成为众多新技术的发源地,还能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辐射全球、造福人类。
用前瞻思维认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止系统。从历时层面看,智能革命与前几次技术革命有着本质差异。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到信息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人类学习和适应机器。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机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是人和机器一起学习和创新。人工智能发展包括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虽然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距我们尚远,但我们应运用前瞻思维深入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如人工智能是否安全可控、人会不会被机器取代、人与机器的责任如何界定等。
从伦理角度认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其对社会治理、伦理道德、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与技术快速走在前面相比,相关的法律规范、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社会治理构建则相对滞后。只有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处理好机器与人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更多地获得人工智能红利,让技术造福人类。我们应加快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步伐,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摘编自李彦宏《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威胁论基于以“深度学习”为标志的算法革命是人的理智、情感得以产生的内在机制的预设。
B.人类的情感、意识也属于知性思维,属于深层次的知性思维,而人工智能只能实现人类思维最为表层的知性思维的更新。
C.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为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很多应用场景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练兵”机会。
D.人工智能发展包括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我们应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所彰显的总是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计算能力,其所依赖的也不过是对超大数据库的加工,不必去神化它。
B.人工智能被神化的倾向,既表达了人对于技术无限进步的质疑和恐惧,又借助对它的批判来捍卫人之为人的固有尊严。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算法革命、建立海量数据库,可以让机器人复制人的独特属性,如同人一般自我教导、自我成长。
D.人工智能与以往几次技术革命迥异,后者以人类学习和适应机器为特征,而前者则以机器来学习和适应人类为其特征。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了人类,人工智能突然站到了活生生的人类的对立面,引发了人类的恐惧,其实是庸人自扰。
B.人工智能只适合科技公司,如宇视科技、科沃斯机器人、深蓝科技、佳光科技、普渡科技、云天励飞等,这些公司都是优秀的人工智能公司。
C.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著格勒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中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
D.2019年6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4】材料一第②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的途径?
7、名篇名句默写。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孙权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了。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别宴情景则独具异域风情。
⑵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⑶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_______,______。”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陆机《文赋》指出,写作的奥秘之一是“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白居易《琵琶行》的警策语是“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写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汉宫
胡曾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昭君怨
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1)应四星(2)。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3)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注】(1)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这里泛指后妃居住的宫殿。(2)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3)从:从来。
【1】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胡诗中,虽然远赴匈奴是王昭君的主动选择,但是想到此次离开家乡可能会一去不回,昭君心中还是有太多不舍,因此才在西风中哭泣。
B. 胡诗的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玉箸”一词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昭君的哀伤,“红粉”一词用了借代的手法强化了昭君纤柔的女性特征。
C. 白诗的首联正面赞美了王昭君的风姿和容貌,认为她的美丽达到了十分的程度,在整个后宫中应该无人能及,为下文论述她没有受宠做铺垫。
D. 白诗颔联用“只得”“何曾”两个词写出了昭君只是被选进了宫,却未能受宠,表达了对昭君没有成为汉朝皇帝宠妃的惋惜之情。
E. 白诗颈联中“迷图画”一句道出了昭君未能受宠、最终流落匈奴的根本原因;画师失职,没有将王昭君的惊人美丽展示出来。
【2】两首诗的作者批评的内容有何不同?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奥里森·马登是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励志导师之一。他所著写的作品流传全世界,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他有一句名言:认识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方面。
对于他的这句话,请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