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阜阳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   站在四周全无遮挡物的高处,从小胆小的他心有余悸,不敢前行,不过,在同事们的鼓励和教练的保护下,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②   三十多年的话剧经验铸就了他成熟穗重的高超演技,使他演戏游刃有余•。此次在新剧中他出演的角色虽然戏份较少,但使命很重。

    ③   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得游子的内心翻雨覆雨,可惜,距离让亲情拉得悠长,让欢聚变得遥远,很多时候,团聚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④   随着政府以及企业的积极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加速,资源投入不断加大,一大批云计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⑤   委员们呼吁,身临其境为残疾人着想,脚踏实地为残疾人办事,加大残疾人权益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扶残助残意识。

    ⑥   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持续迸发,实现了党的领导与基层治理相得益彰、协商民主与决策集中相辅相成、加强党建与推进发展同频共振。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 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大王来何操?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B. 之以桑

    C. 卷天下   D. 填然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拙作最终出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还望大家说出愚见,让我有更多进步。

    B. 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惠顾,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C. 真没想到您的第一本书就写得这么好,我已经开了不下五遍,放心吧,这本书我一定会惠存的。

    D. 为了庆贺我们夫妇喜得贵子,各位亲朋好友在百忙之中前来喝满月酒,我代表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愿大王假借之(稍微)

    B.尽失其(法度)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C.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  因人之力而之(蒙蔽)

    D.进兵北地(攻取掠取)   荆轲取图之(捧着)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意象这一概念,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对其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

    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杜宇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杜鹃鸟,起句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同样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林、松、菊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来看象和意。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和事,它首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它是符合真的;意是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意志和要求,所以它是符合善的。但这还不足以产生美,只有真与善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它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而象和意的有机组合正是以“某种令人注目的情景”表现出来的,所以,其有机统一体——意象,正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善的具体而光辉的形象。所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

    再次,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大脑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妨把象和意分为诗人之象和意、诗歌之象、读者之象和意。诗人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倾注于客观的象。此时,诗人眼中的象是诗人之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诗人之意。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文本中,字词往往只是客观的象的名称化,而不能体现出意来。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的词面都是象,此刻只有诗歌之象。读者欣赏诗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之象呈现在大脑中,然后根据自己的“因素"再现出一片有意韵的画面,以此来调动和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所欣赏的象就是读者之象,读者所产生的情感想象就是读者之意。这里,诗人之象、诗歌之象和读者之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它们是客观的、同一的。而诗人之意和读者之意却是有差异的,有时甚至很大。这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地域环境、生活阅历、情感历程、思维方式、性格等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而且,这也是读者之意和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这就是诗人和读者借助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把自己的意附加给象,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传情达意。

    最后,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诗歌的象能负载意是通过诗人们的各种手段完成的,这个手段则是使象艺术化的过程。例如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火炬象征光明等;再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使用,这些都可以把象和意很好地联系为和谐的一体。

    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意和象的发展演变是经过历史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走向丰富和完善的,是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的提高又推动着意和象的和谐统一进程。

    (摘编自《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的物象负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感受,成为意念中的形象,即为“意象”。

    B.符合“真”的象与符合“善”的意组合起来就能成为审美对象,就是美的形象。

    C.象和意是借助诗人和读者自己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联系起来井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D.诗人往往借助各种艺术技巧使客观的象负载主观的情感与志趣并使之和谐统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整体采用“总—分一总”的结构,对意象含义的阐释则用层层递进的结构,逻辑清晰。

    B.文本是从象和意的概念内涵及二者是如何有机统一的这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含义的。

    C.文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旨在具体论述“象”和“意”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机体的。

    D.全文采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意象的两个要素论述得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B.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来激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但想象不是无边界的,它要受到诗歌之象的限制。

    C.“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特”的原因和“读者之意”与“读者之意”有差异的原因相似。

    D.象和意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人类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准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洒酒祭奠,持矛吟诵,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慨。

    (2)陶渊明《归园田居》从天性的角度表明自己从少年时代就钟情于山川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宇宙的无穷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阐述个人只有经过博学和自省才能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来人们用此比喻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学生高明。韩愈在《师说》中也用两句话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内“礼”在国家治理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 。”

    (2)冉有在讲述自己的治国志向时,言明能让国家富足,人民温饱无忧,但是在其他方面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君子的大力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3)《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重积累,《老子》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名言;《劝学》与此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以“行千里”为喻。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角度转为从游子方面写,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

    (3)“猿啼”在古诗中多为哀音,甚是“凄凉”,如杜甫《登高》里“_________________”一句;“猿啼”也不总是哀音,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一句。

    (4)《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音乐似乎低声无声,却有无尽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赞美又尊敬,先后用了两次不同称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词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着力前染色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片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

    C.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声,漂泊之感顿生。“不惯”不只是词人在水土、气候方面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D.上下两片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触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2词人在这首词里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轼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 徐州知:主持,管理

    C. 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D. 大兵大,汉、唐灭亡之兆狱:监狱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太息輮使之

    B. 轼能语皆出于此乎

    C. 祖宗仁厚治天下故为之文

    D. 安石笑不言取之于蓝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 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 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 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 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有征程,国有征程,人亦有征程。不忘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给了中国人民幸福的生活。个人的征程因选择而不同:有人为别人,有人为自己,有人为国家,有人为家庭。上了高中,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在这新征程中我们应该对饱满的精神、高贵的灵魂充满敬畏之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