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鹤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努力才会有明显的成效。

    B.中国芯片产业应该把挑战变成机遇,通过自力更生突破瓶颈,掌握核心技术。

    C.面对困住居民的熊熊烈火,英勇的消防队员却置身事外,迅速冲入火场。

    D.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深入浅出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尤其适合青少年观看。

  •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绞手指甲是要坏肚子的》一文中,作者照猫画老虎,以一句“把手指甲都绞出水来了”讽刺一些整日“坐家”闭门造车的作家。

    ②作为“智能健康卫浴生活”理念的始作俑者,中国十大卫浴品牌之一的英皇卫浴,自创立以来就坚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人性化、智能化的卫浴产品。

    ③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④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⑤宿舍里的几位好姐妹都是十三四岁,大约初中年纪,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⑥国内科学营的时间一般为一周,比较仓促,有时路上就要花费两三天时间,参观的时候也多是走马观花,有兴趣的科学爱好者往往意犹未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第一代华侨,寄籍外洋,但始终情系故土,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从普通居民到绅士名流,都表示出息息相通、风雨同舟的情谊。

    ②回顾刚刚过去的楼市状况,各大新城区新盘不断涌现,而老城区也是气象万千,引人瞩目。

    ③放了暑假,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似乎忘记了节俭的美好传统,餐桌上的残羹冷炙从没有人带走。

    ⑤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民间与官方的各种交往中,都讲究人情的有来有往,但官员的行贿受贿是不在此种交往范围之内的。

    ⑥关于诺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 ②④⑥

    B. ①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 4、下列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越长城之限

  • 5、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 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 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 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 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 ⑧①/②⑤/③⑥/④⑦   B. 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 ①⑧/⑤②/③⑥/④⑦   D. 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品性

    葛剑雄

    ①就城市而言,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如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宗教型、军事型、休闲型等,或者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型。不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功能,是决定城市之品的基础,也是城市之性赖以存在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城市方能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性。

    ②由于城市的品性更多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而又被称为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而不是仅仅指当时存在的文化,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一方面是指现在的文化,一方面是指过去的文化,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③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④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或者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或者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⑤没有文脉或文脉断绝的城市并非没有品性,只是不可能有高雅的、深厚的、愉悦的、稳定的品性,甚至不可能具有与本身相适应的品性。

    ⑥城市的主人当然希望它具有自己期望的品性,那么首先应该确定它的品,即从城市功能的定位开始。任何一项功能,都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质条件和实施这项功能的人。□要提高这项功能,使城市形成令居民满意的品性,就不能局限于物质条件,也不能只保证居民的温饱,□应注重城市在物质和精神上、硬件和软件上的全面发展。

    ⑦对于一座已经存在了相当长时间的城市,保持并改善其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延续城市的文脉。这不仅需要保留必要的物——环境、建筑和设施,更离不开能够传承文脉的人。有了人脉才能有文脉。四合院和胡同、石库门和弄堂里必须有一些原来的居民,或者熟悉原来生活的居民后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记录的。但另一方面,这些居民完全有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和职业,如果需要他们为了传承文脉而发挥特殊的功能,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他们合理的补偿和奖励。对一些传承特殊技艺或记忆的人,政府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不断改善,而不能让他们去市场竞争。

    ⑧这些物和人的保留必须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加以保证,通过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监督,而不能根据长官意向随意变化,也不能因为主管官员的更迭而得不到稳定。而要做到科学决策,就离不开一批专门的研究人员,需要他们主要从事本城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发掘、抢救、整理、研究和必要的普及。

    ⑨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城市品性在延续中改善,在继承中更新。居民既是城市品性的守护人,又是其批评者、改变者、塑造者。优良的城市品性使居民得到享受和陶冶,而高素质的居民也使城市品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1从第①段看,“城市品性”指的是   。(不超过25字)

    2结合第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城市功能与城市文脉之间的关系。

    3在第⑥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最适当的一项是(   )

    A.但是  而 B.如果  而且 C.如果  而 D.可是  而且

    4下列对城市文脉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及其文化传统。

    B.城市文脉是城市物质积累与市民文化智慧沉淀的结果。

    C.城市文脉的延续关键离不开传承城市文化的人即人脉。

    D.城市文脉的缺失或断绝必然导致城市品性的最终丧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承上启下,引发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就告别朋友后何时返回的问题自问自答的句子,他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3)《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常用社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以此论证学习要善于凭借外物。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是对前面所描写的赤壁景物的总结,而“________________”则引出对历史人物周瑜的描写。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猿啼”是古诗文之常见意象,如郦道元《三峡》中引自渔歌的“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

    旌旗蔽空,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4)大风扬积雪击面。____________,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5)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7)静女其娈,______

    自牧归荑,______。(《诗经·静女》)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注]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看起来平直、刻露,但应接自然,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雄浑壮阔的基调。

    B. 颔联写送别情景,情藏景中。“寒云 ”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压重的感觉,为别离的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C.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直率而又有回味。

    D. 全诗以“悲”流贯,句句紧扣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一位奥运冠军说: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不像其他人那样有天赋,靠着信念和坚持,我走到了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是那么出众,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一定要相信信念的力量,多坚持一会,也许就会变得不一样。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