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甘孜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辨识不恰当的是(     

    A.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比喻

    B.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拟人

    C.朋友不会讥讽你的微笑,朋友不会欺骗你的情感,朋友不会打乱你的节拍,朋友不会纵容你的过错。——排比

    D.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夸张

  • 2、选出下列加点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轮(使……弯曲) 金砺则利(接近,靠近)参省乎己(参与检验)

    B.声非加也(强,宏大) 而闻者(清楚,明显)舟楫(借助、利用)

    C.而绝江河(泛指河流) 君子非异也(资质,禀赋) 神明自(愉悦)

    D.无以至千里(无法) 用心也(浮躁,不专心) 驽马十(驾驭)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我只是芸芸众生,但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生命能开出光艳的来,而不愿成为像蚂蚁一般的虫豸。

    B作家观察人物,对外表行动固然要注意,但更重要的是了解人物的内心。要像母亲一样,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体贴入微。

    C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终于迎来了改革,变脸后首考如期举行。因为改动较大,众考生措手不及,纷纷铩羽而归

    D与老师相比,他的创作固然是清艳雄奇,而他的译文译诗,也是青出于蓝,不可一世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正处于创建之中,我们总是对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有很多不满,但我们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乱扔垃圾、横穿公路、随意插队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心肠,做善事,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C.春天的舜耕山,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尘世的喧嚣。

    D.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 5、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jì)    怂恿(sǒnɡ yǒnɡ)  皱(zě)

    B.(lǐnɡ)   (chēn) (yà)

    C.嘟囔(dū nang ) (shǔn ) (lì)

    D.(sǎnɡ)   (biē)   (diàn)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是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 受“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 文章3-5段主要从“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C. 文章先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审美心理现象,接着进行相关阐释,之后又揭示了“大团圆”的美学内涵。

    D. 最后一段主要从两方面论证:“大团圆”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同时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 “圆”为佛家所推崇,主要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C. 华复初民之所以把天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D.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静女“____________”,让男子独自徘徊。

    (2)荀子《劝学》中写到蚯蚓因为用心专一故能“____________,下饮黄泉”;而螃蟹因为浮躁沦落到“____________”的境地。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模拟士大夫的口吻,写出他们耻于相师的心理原因。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故国宫殿的追忆,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5)秦观《鹊桥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4)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 10、名句名篇默写。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曹操当年英武豪迈、赋诗豪饮的形象,然后赞叹他是当世的英雄豪杰。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一诗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声色方面写滔滔江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王昌龄及第时约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于盱眙(xū yí),辞官归隐途中,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②药院:种芍药的庭院。③江淹有诗云:“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中的溪水、白云是隐者居处的象征,“清”“孤”侧面写出了此地的清幽。

    B.颔联对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月光以深情,主人虽然不在,明月仍来陪伴他的客人。

    C.尾联中的“鸾鹤群”化用江淹的“此山具弯鹤,往来尽仙灵”的诗句,表明了诗人的心志。

    D.诗人通过“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超脱不俗的隐居图。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①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②,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鱼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署岗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俱。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襄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凑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杨州记》。

    (文幸有删节)

    注释:①己亥:公元1839年。②礼曹:即礼部。③零甃(zhou)断甓(pi)):残墙碎砖。④信宿.连宿两夜。 后文信信,:连宿四夜。⑤冶华:美丽繁华。⑥鼯狖: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1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客有者曰____________     (2)舍舟而____________

    (3)视,玻璃五色俱____________(4)有询京师近事者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项是(  

    A.遇女墙啮可登者 B.客有请吊蜀冈者

    C.有发史事见问者 D.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

    3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

    4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5下面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闻与所见。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世风世情,作者虽己发现今昔之别,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但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己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不知不觉,高中生活就过去了两个月。在这里有新同学、新老师,有新的课程、新的校园生活。所有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了独特的感受!

    请写一封信给父母或好友,将你的感受和故事与他一起分享。

    要求:1、题目自拟;2、必须符合书信格式;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写信作者统一用“明华”代替;4、字数7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