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掌舵(tuó) 吮血(shǔn) 荻花(dí) 环珮(pèi)
B. 抚膺(yīnɡ) 锦瑟(sè) 恬然(tián) 霓裳(shǎnɡ)
C. 栈道(zhàn) 嗟叹(jiē) 商贾(ɡǔ) 钿头(diàn)
D. 溯源(sù) 惘然(mǎnɡ) 悯然(mǐn) 江渚(zh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过精心筹备的小商品博览会,汇集的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达到60000多种,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 近期煤炭价格一涨再涨,网友戏称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上演的“煤超疯”,它将会进一步推动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
C. 记者看到,在几家大型卖场,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热销的半大不小的商品,商场不给送货,消费者买后需自己搬回家去。
D. 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
3、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与地坛》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B.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D.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易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4、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是哪一项?( )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他设计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在海底旅行时他们曾在印度洋肉搏鳖鱼,在红海追捕儒艮,在大西洋遭遇巨型章鱼。
B.《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小说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红军领袖、红军将领形象,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C.《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受魏晋士风影响,蔑视礼法。他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他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挑战朱熹。他是作者称赞的人物。
D.《艾青诗选》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和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太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B.贾平凹的长篇力作《秦腔》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间农村巨变中的时代情绪,是正在消逝的乡村的一曲挽歌。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种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学界对于信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期,韦伯便在对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研究中将信任做出了两类区分:一种是特殊信任,即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是中国人典型的信任行为;另一种是普遍信任,即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这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信任形式。
简单来说,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譬如有血缘、地缘关系的“自己人”或“熟人”;而普遍信任是不指向特定群体的信任,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前者主要是以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同属于一个关系网络的群体共享着全知性的信息,身处其中的群体受到名声的控制,要做出守信的行为;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享一套制度规范,用奖惩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信任是由关系网络化方式制约还是制度化方式制约的。
传统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导。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人们重视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的存在,并发展出一套礼仪来影响关系的处理方式。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习得可靠性规矩,并形成一种对行为规矩自觉的身体化遵守。但是有研究指出,特殊信任的运行逻辑是模糊和欠规范的,其文化背景就是非规范性的人情关系文化。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国的人际信任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圈中的社会互动,并且大多认为社会上的其他人亦是值得信任的。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这一转变既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又符合时代的发展价值。从社会结构来看,传统社会存在同质性群体内部的高度“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之间的交易、联系和互惠变得更为重要,特殊信任转向普遍信任。从时代发展的意义来说,特殊信任的信任范围狭小,社会交往的时空有限,很难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因而有学者提出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将信任的道德视野由调适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
(摘编自杨慧《现代社会的信任重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B.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熟悉,没有隔阂,不受法律约束,会获得从心所欲的自由。
C.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是韦伯对信任作出的两类区分,它们在基础、信任的范围和制约方式上有所不同。
D.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主导的信任形式,范围狭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破除这种信任的空间局限,改变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第4段举某人祖父在中国订货的例子说明中国乡土社会信用的可靠性。
C.因为特殊信任是指向有血缘、地缘关系的“自己人”,所以在这个关系群中的人都会做出自觉的自我选择。
D.中国的人际信任在社会环境和利益结构的日益变化中,变得开放和包容,传统信任方式有所拓展,符合了时代的发展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信任表现的一项是( )
A.在外地上大学的学生组建“老乡群”。
B.向父母倾诉心事后,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C.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D.遇到危险的人向警察寻求帮助。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身处特殊信任群体的人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多加反省来提升自己。
(2)一切景语皆情语。《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落叶纷飞、江水汹涌的图景,抒发了杜甫的悲痛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刘裕故居荒凉、衰落的景象,抒发了辛弃疾的思古幽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等方面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中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庖丁解牛》中,面对文惠君“技盖至此乎”的疑问,庖丁回答“_______,______”,将原因归于“道”。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面临灭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6)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写出水草随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表现康桥对诗人欢迎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描写士兵们被荆轲的慷慨歌声感染,同仇敌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红楼梦》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①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②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①月窟:月宫。②白帝:即西方白帝招拒。是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诗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银冰为土玉为盆”、不写白海棠花而先写种花之人,与宝钗之诗起笔相似。
B.宝诗颈联上句承“胭脂”句,重在写白海棠的颜色,淡极更艳;下句承“冰雪”句,写出了白海棠的数量像玉石一样多。
C.黛玉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是“月窟仙人”所缝制,想象丰富。
D.宝钗以白海棠自比,以花写人,而黛玉是以人写花,诗中的种花人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都是她的自我写照。
【2】诗社社长李纨评价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诗;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薛(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摘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令张良留谢 谢:辞别 B. 会其怒,不敢献 会:适逢
C. 大王来何操 操:携带 D. 竖子不足与谋 足:足够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 )
A. 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所以,他立即派都尉陈平去召唤沛公。
C. 刘邦逃脱前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如惊弓之鸟般的惶恐,也透露出他谨慎、细心、周密的一面。
D. 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一个“立”字,看出沛公办事的果断。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超级计算机系统研发屡遭国外技术封锁,2015年美国超级计算机芯片对中国禁运,2021年美国将中国7家超级计算机实体纳入“实体清单”,禁止它们从美国供应商采购零部件。
6月2号,清华大学推出了2021年招生宣传片《破壁少年》,该片改编自真实故事——一支由清华本科生组成的学生超级计算团队,面壁三年,破壁一朝。于2015年在美国SC超级计算机比赛夺冠。“不仅是颁发一枚奖章……它为这个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定下了目标,也是对中青年研究者最好的激励。”美国阿拉贡国家实验室一位高级计算机专家为清华大学获奖者颁奖时如此致辞。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