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计较,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B. 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沉溺于网络游戏,夙兴夜寐,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C. 最近,金融、地产、汽车等行业纷纷爆发裁员危机,一叶知秋,未来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D. 为了参加“国之声”合唱比赛,我班文娱委员精心设计了不少演唱方法,虽屡试不爽,但同学们仍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吴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失,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②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难以超越。
③目前社会公众对各种食品的“转基因焦虑”沸反盈天,历经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面对转基因食品,老百姓个个谈之色变。
④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心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⑤一泓湖水是如许的清澈,以至于25英尺到30英尺的水底的东西历历在目。
⑥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A. ②③④
B. ②④⑥
C. ③④⑥
D. ①③⑤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② 站在你身边, 也可能视而不见, ③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④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⑤ 会看到你, ⑥ 欣赏你。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虽然 | 或者 | 因为 | 只有 | 只有 | 并且 |
B | 虽然 | / | 除非 | 只有 | / | 而且 |
C | 即使 | / | 除非 | / | 也 | 而且 |
D | 即使 | 甚至 | 因为 | / | 也 | 并且 |
A.A
B.B
C.C
D.D
4、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大爷家门前的那片林子里,鸟儿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那鸟类聚会的盛况虽说不上百鸟朝凤,也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了。
B.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地提上议事日程。
C.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D.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有关法规。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
B. 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C. 我对你格外垂青,是因为你身居卑位,却能屡吐高论,说来实属不易。
D.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未及倾诉衷肠就各奔东西,如今再会,真是久仰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文心雕龙·诠赋》谓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皇甫谧《三都赋序》认为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器物与辞赋的联姻,是“物之魅”与“文之美”的结缘。
辞赋中的器物与器物上的辞赋共同构成了辞赋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其最终表现形式仍是文学作品。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因为赋在修辞上的鲜明优势,与器物相关的作品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追根溯源,敷陈器物材料。枚乘的《七发》有一节专写音乐,重心落在“琴”上,古人以桐木为琴,选材是制琴的第一步,接着再进入到演奏的阶段。琴在汉代极受贵族、文人士大夫喜爱,桓谭《新论·琴道篇》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而由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见选材之难,又可见蔡邕精于琴道。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赋》甚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他们都重视书写制作乐器的材料的生长环境,至于其他器物题材赋也多如此。
二是曲尽其妙,提升器物品格。唐代李德裕曾作《画桐华凤扇赋》,序曰:“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春暮,有灵禽五色,来集桐华,以饮朝露。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往有名工,绩于素扇,以赉稚子,余因作小赋,书于扇上。”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而扇上有鸟,全文先写鸟之高洁,既而针对班婕妤《团扇诗》的哀怨,作者认为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与班氏哀怨天凉“弃捐篮笥中,恩情中道绝”不同的是,作者说,“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价值,其品格得以升华。唐时张九龄《白羽扇赋》,以“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作结;元代赵孟頫《纨扇赋》曰“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都已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
三是争奇斗巧,广纳异域器物。中国自古以来就与西方世界有着物质上和文化上的交流,西方不少器物也流入中国,并进入辞赋写作领域。汉末曹丕曾作《玛瑙勒赋》《车渠杭赋》,《玛瑙勒赋》序文曰:“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车渠杭赋》序文:“车渠,玉属也,多纤理缛文。生于西国,其俗宝之。”玛瑙勒、车渠杭在当时都是新奇之物。及至明清,新器物涌入中国者更多。新器物、新科技是近现代文明的象征,它们进入作品赋予辞赋新的生命。赋的铺排令新来器物的特征、性能全面展示出来,带来奇趣,更添新知。
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体,北朝魏敢说“会领作赋,始成大才士”(《北史·魏敢传》),器物是物质文明的表征,研究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蒋晓光《器物之魅与辞赋之美》)
材料二:
画像石(或砖)在当时的建筑、雕塑、壁画上,都是五彩斑斓的。今天不断发现的汉墓壁画和泥俑证实了这一点。后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描述当时地面建筑的雕塑绘画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与这种艺术相平行的文学,便是汉赋,被后代视为类书、字典、味同嚼蜡的这些重皇大赋,其特征也恰好是上述那同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赋体物而浏亮”,从《子虚》《上林》到《两都》《两京》,都是状貌写景,铺陈百事,“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尽管有所谓“讽喻劝诫”,其实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仍在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天上人间的各类事物:山如何,水如何,树木如何,鸟兽如何,城市如何,宫殿如何,美女如何……
文学没有画面限制,可以描述更大更多的东西。尽管是那样堆砌、烦琐、拙笨、呆板,但是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物产的丰饶、官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狩猎的惊险、歌舞的欢快……在赋中不无刻意描写,着意夸扬。这与汉代画像石、壁画等等的艺术精神不正是完全一致的么?它们所力图展示的,不仍然是这样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么?它表明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后,对世界的直接征服和胜利,这种胜利使文学和艺术也不断要求全面地肯定、歌颂和玩味自己存在的自然环境、山岳江川、宫殿房屋、百土百物以至各种动物对象。汉代文艺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器物与辞赋之间关系亲密,表现为辞赋可以描写器物,文人可以在器物上创作辞赋。
B.刘熙载认为赋能表现较为复杂纷乱的内容,故而赋能与器物有机结合,而诗则不能。
C.新器物赋予赋新生命,赋能展示新器物的特点,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D.汉赋的主要内容在于极力夸扬、尽量铺陈各类事物,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辞赋与器物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画桐华凤扇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脱离了宫怨,故而使扇的品格得以升华。
C.汉赋体现了汉代的繁荣、自信与活力,可作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D.汉赋虽然具有堆砌、烦琐、拙笨、呆板等不足,但是也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凡一代有一代文学之胜: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B.孙梅《四六丛话叙》:“赋一物则究此物之情状,论一都则包一朝之沿革。”
C.刘熙载《赋概》说:“赋兼叙、列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D.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最早提出汉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分析“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在汉赋中的体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上水汽弥漫,无边无际的江水和远方天际相接。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2)徐志摩深受康桥,《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愿意将自己化为座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3)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4)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提示按课文内容补出画线处的句子。
(1)《赤壁赋》用比喻手法写个人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作者刻画曹操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写女主人公嫁给氓后每日生活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表现诗人因在朝堂遭受指责而将回去重拾初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园田居》中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田园生活宁静和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兰亭集序》中作者对当时士大夫人生态度表示否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2)苏轼《赤壁赋》中,“客”以“______,______”两句,引出曹操这一历史人物。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描写“______”的宋武帝与“______”的宋文帝,一胜一败,对比鲜明。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①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②无人夜自春。
(注)①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留东林寺。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他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次住宿东林寺。②野碓(duì):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春米的水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议论人诗,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胸臆,表现了诗人一种旷达的情怀。
B.颔联运用联想和拟人的手法,写得洒脱而含蓄,反映了诗人对热闹的东林寺的喜爱之情。
C.颈联“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
D.尾联归于平静,“野碓无人夜自春”以动衬静,通过夜里水碓的声响衬托此时田野的宁静。
【2】本诗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节选自清·刘开《问说》)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唐·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就有道而正”与乙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意思一样。
B.甲文中“问焉以资切磋”与乙文中“则耻师焉”中的“焉”意思不一样。
C.《周礼》是儒家经典,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周公旦所著。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与荀子的《劝学》提出观点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开门见山。
B.甲文提倡多问,对低于自己的人,可以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
C.乙文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评价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D.甲乙两文对“问”的论述角度不同,甲强调“学必好问”,乙主张“从师而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举一例进行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一场旅行,有些路,只有走过方知对错;有些事,只有经历才明难易;有些人,只有相处才会相知;有些感悟,只有时间才能沉淀……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其实,这也是成长”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明确文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