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相关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经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辑而成,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245年历史。
B. 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晚年著《随想录》,以罕见的勇气“讲真话”。
C.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抒情性、文学性,可以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虚构精彩的故事。
D.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简明扼要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内容虽不如消息详细,但比消息及时。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杜特尔特10月18日开始访华行程,中菲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双方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B. 根据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有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C. 成功学家们在考察了那些具有杰出的个人品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后,得出了用耐心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是所有成功者拥有的特质的结论。
D. 自从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B.而今安在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D.月出于东山之上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洗盏更酌 莫辞更坐弹一曲
B.烟涛微茫信难求 低眉信手续续弹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5、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④乐盘游 ⑤予分当引决 ⑥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⑦左右欲刃相如 ⑧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⑨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⑩貌恭而不心服
A. ①④⑨/ ②⑤⑩/ ③⑦/ ⑧⑥
B. ①⑨/ ②⑤⑩/ ③⑦/④⑧/⑥
C. ①⑨/ ②③⑩/ ⑤⑦/④⑧/⑥
D. ①⑨/ ②⑩/ ③⑤⑦/④⑧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君权”为中心和以“神权”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7、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 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苏 轼《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苏 轼《赤壁赋》)
(7)我醉君复乐,________________。(李白《下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8)千秋万岁名,_________________。(杜甫《梦李白》)
(9)五岳寻山不辞远,_________________。(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0)________________,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重游旧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效法周公,礼贤下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间长的境况,“____________”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9、名句默写
(1)《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返归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坏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荀子借君子提出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君子成功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
(2)____________,稳泛沧海空阔。(《念奴娇·过洞庭》)
(3)虎兕出于柙,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景象。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倾慕贤才、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饱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④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句以“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B. 颈联“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C. 颈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味筝声中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D.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着眼点在于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
E. 诗中重点写“声”,既直接模拟筝声,又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这种写法与白居易《琵琶行》写音乐的艺术是相通的。
【2】【2】本诗首联点明“悲怨”,以下三联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祖)(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到)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地名),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小),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经历)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恰逢
B.自七岁属辞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写作
C.伏惟天子哀怜之 伏惟启阿母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D.陛下其忍弃之 其孰能讥之乎? 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来考进士落榜,困居在长安。
B.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经常对严武无礼,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次严武想杀掉杜甫,因为严武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C.杜甫多次献上赋颂,抬高自己,陈述自己重操祖上旧业的愿望。恰逢安史之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后来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要从鄜州投奔玄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夸夸其谈。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但能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4】翻译以下三个句子
(1)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2)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阿尔贝·加缪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