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序”亦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年号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B.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C.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章表》中表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D.“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古代的帝号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和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明清皇帝多称尊号。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①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②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
③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④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自己的局限性
⑤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⑥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A.⑥①③②⑤④ B.⑥③①②⑤④ C.③⑥⑤①④② D.③⑥④①②⑤
4、下列各句中,词类适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动词)
C.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B. 《小狗包弟》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也揭示了文革给人们的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它塑造了一个勇于自省、敢于自我解剖,有社会责任感的巴金形象。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香清淡、若有若无的特点。
D. 新闻强调真实性和及时性,如《别了,不列颠尼亚》。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它可以对涉及的人和事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诗人写给美人的诗句,今天用来形容“国风”的流行恰如其分。前有春节期间《唐宫夜宴》火爆,后有《典籍里的中国》热播,从舞蹈妆容到诗词典籍,这个春天,国风劲吹。
国风,本是《诗经》的一部分。如今,它被用作“中国风格”的简称,国风音乐、国风服饰、国风综艺……近年的流行文化中,国风已成潮流。这一轮热潮的拥趸以年轻人为主,网络是他们的大本营。国风文化沉淀的美,有着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借助数字化、影视化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时间仿佛倒流。于是,数百年、数千年前沉睡的文物复活,文明的盛景得以再现,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复苏。
这些无疑对年轻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直观的“美”的感受之下,青年人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文化自觉集中体现在国民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认同上。曾经的欧风美雨没有将文化记忆涤荡殆尽,如今的复苏便是理所当然。一定程度上,国风因青年而兴,青年因国风而幸,爱好国风的年轻人不曾遭遇那个“文化迷茫”年代,不必为心灵的出路而失落徘徊,在万物向上的今天,文化的自信也一派勃发。
(摘编自邓崎凡《春风十里不如国风流行》,《工人日报》2021年4月4日)
材料二: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古风时尚。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刷、纪录片、吟诵、艺术摄影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古风满足了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追求古风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以及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着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动漫、网游、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因素。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其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极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孙焘《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材料三:
传统文化是时尚发展的重要给养,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在从事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融合。当前,置身于全球文化交融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现代设计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理念,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现代设计创意理念的重要源泉。
这就要求当代艺术设计者,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能仅仅是简单继承,还要在继承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其内在的艺术真谛,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根基的“中国风”设计风尚,做到既立足传统和时代,又放眼世界和未来,从而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编自赵婀娜《在传统文化中为时尚汲取营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风舞蹈妆容、诗词典籍的流行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自觉、自信,说明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B.年轻人对汉服等传统服饰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喜爱,已促使新的古风时尚形成并走向大众化。
C.古风时尚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必须靠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网络文学等引领,不意味着要复古。
D.材料三指出,“中国风”时尚只要将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作为创意理念的源泉,就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数字化、影视化等新技术、新手段,国风文化的美得以穿越时空,重新展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B.无论是古代礼乐文化,还是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形式因素,可成为古风创意的资源。
C.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只会导致古风作品随意、粗糙、无内涵,甚至“辣眼睛”。
D.古风爱好者对创新尺度理解不一,取向不同,但无论是尊重传统形制还是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都不宜推向极端。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穿汉服外出是件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做到的事,这需要面对来自家人和旁人好奇不解的目光。
B.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C.研究汉服,可以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可以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D.设计者选择几种汉服元素,运用当代便捷、简约的剪裁方法,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装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假如你是一名古风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你在创作时会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在不同琴弦上产生的不同听觉效果。
(2)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很轻易地实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把眼前秋景和自己老病缠身的悲情紧密联系,高度概括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描绘周瑜的儒将装束,以“____________”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8、按照要求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两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运用梦化为蝶和魂化杜鹃的典故,宣泄诗人一生政治生活和恋爱失意的忧愤和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5)诗人用白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________,________。”
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4)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6)《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出词人月夜泛舟洞庭情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2)《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并反省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描写采摘荷花、荷叶编制衣服来表现诗人高洁的品性。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展现了诗人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
(4)《归园田居》(其一)借犬吠鸡鸣从侧面表现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人 民 解 放 军 占 领 南 京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可在此前,蒋介石却存在国共两党划江而治的阴险居心。请结合这一背景和鸿门宴的故事,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深刻含义。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皆素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掳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卷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B.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C.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D.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原相,汉、魏在诸王之国设相,职同县令,仅名称不同。
B. 司马作为官职,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C.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 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逃命到涿郡的关羽,遇到了在那里集合兵马的刘备,于是他投靠了刘备,并受到了刘备的信任与重用。
B. 关羽杀了颜良以后,曹操让张辽探问关羽的想法,得知关羽想离开他,曹操便重加赏赐,希望关羽不要走。
C. 关羽率领军队在樊城攻打曹仁,威震中原地区,曹操为避开关羽的威胁,提议迁离许都。
D. 司马宣王、蒋济建议曹操利用孙权与关羽的矛盾,借助孙权的力量解除樊城之围,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我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面对“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的问题,很多小学生的回答让家长瞠目结舌。如何面对孩子们的这一“理想”,有些家长很踌躇,但也有一些家长已为孩子报了“网红学习班”。从公众角度来说,网红就是那些通过网络走红的人,既有能将自身的专长发挥到极致的草根达人;也有凭借爆料隐私、行为出格、装萌邀宠而走红的各种人。网红中不乏励志型人物,比如“布鞋院士”“最美教师”等;然而,也有一些网红炫富、炫身材、爆粗口,其表现着实令人失望。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