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B.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连讽带刺的咆哮了一阵子。
C. 室外,突至的雨点开始鞭抽大地。室内,文天祥前额也可见汗淋如雨。然而,他顾不得拭擦,继续俯身狂书,只是一个劲的笔走龙蛇。
D. 济南市政公用事业局领导将带领水、气、热企业的衮衮诸公,至少每月一次现场受理社区群众投诉和咨询,及时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每月举办一次民情恳谈会广泛收集民意。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有《论语》《孟子》《庄子》等。
B.元杂剧剧本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C.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纺徨》和《故事新编》,《孔乙已》和《祝福》都选自《彷徨》。
D.《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是桑地亚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小说的主人公是别里科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 之声。
②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 。
③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 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A.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响遏行云
B.响遏行云 石破天惊 穿云裂石
C.穿云裂石 响遏行云 石破天惊
D.穿云裂石 石破天惊 响遏行云
4、分别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 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__________的天空,无垠的大地,让人顿生豪迈之感。
(2)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__________熟悉和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在南沙群岛有关岛礁滩沙的活动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__________。
A.辽阔 逐渐 无可非议
B.寥廓 逐渐 无可非议
C.寥廓 逐步 无可厚非
D.辽阔 逐步 无可厚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B.葛浩文因其博士导师的推荐,对萧红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萧红评传》,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C.文章中插入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D.传记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逼真细腻地描写了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复杂的内心感受。
E. 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
【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联系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塑造传主形象的。
【4】结合文本,探究葛浩文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______”将月影下摇曳生姿的竹柏描绘得栩栩如生。
(2)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______”一句写出对暮色中春花飘零景象的感叹,用“______”一句写出他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难宁。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中,写杜丽娘面对美好的春天触景生情,对人生的乐事发出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用湍急的水流和滚动的石头发出雷鸣一般的响声描绘蜀道险要地势的两句: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只会若定的儒将风范形象: ,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突出自然万物或矫健或轻快,都无比自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借月来烘托出梦境的轻快自如。
(4)《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用“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 , ____ ”两旬,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揭示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达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
12、(题文)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1】(小题1)作者写孙权,目的是( )
A. 评价历史人物,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
B. 借怀念古人,来表现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同时讽刺南宋王朝的庸碌无能。
C. 否定孙权隔江而治,主张北伐,以实现灭金收复北方失地的理想。
D. 赞颂古人,以叹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无成。
【2】(小题2)具体赏析词上阕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3】(小题3)结合全词说说“一片神鸦社鼓”的情景,引发了词人哪些思考?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
D.鼓瑟希,铿尔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亲自到项羽的驻所谢罪,项羽则立即告诉刘邦是何人告的密,并趁机留下他饮酒,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B.在项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范增召来项庄,告诉他项羽为人不忍,精心策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剧。
C.项伯在项王面前地位尊崇,却在鸿门宴上不动声色地掩护刘邦,充当他的保护伞,使项庄不能见机刺杀刘邦。
D.樊哙是刘邦的猛将,在危急形势下,通过闯帐、喝酒和吃生肉等行为彰显壮士胆色,赢得了项羽对他的好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人居住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楼上楼下形同陌路;古人居住的是瓦房小巷,端个碗能尝百家饭;今人驾着轿车风驰电掣地行驶在“十面霾伏”的高速路上;古人驾着马车优哉游哉地欣赏着水墨江南;今人主张的是想笑就笑、想唱就唱的奔放情怀;古人钟情的是欲语还休、无语凝噎的含蓄之美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让我们产生了许多联想和感慨。
材料中的内容,会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