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不能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是( )
A.灿烂--暗淡 凋零--盛开 模糊--清晰
B.忘记--想起 庄重--轻浮 热情--冷淡
C.酷热--冷酷 抽象--具体 细腻--粗糙
D.繁华一萧条 热闹--宁静 隐蔽--暴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多平方,少圜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磴几不可登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深圳市一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生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识社会和探索兴趣、创新思维、科学精神。
B.过去,农作物秸秆的用途主要用于取暖、做饭和喂牛,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秸秆失去了用武之地。
C.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上映,这部以120帧拍摄的电影,挑战了新技术,但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影院能达到放映要求。
D.近日山西屡现的文物失窃事件,此类现象不仅造成山西古建筑资源流失,还破坏了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建议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4、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qiān) 侘(chà)傺 规距 尔卜尔筮
B.渐车帷裳(shāng) 靡盬(gú) 驰聘 泣涕涟涟
C.夙兴夜寐(sù) 窈窕(yǎo tiǎo) 兰皋 神采奕奕
D.氓之蚩蚩(máng) 瞥见(piē) 修姱 犹豫不绝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们的卑劣行径,把他们披着羊皮的豺狼本质揭示得活灵活现。
B.在保护人权的口号响彻全球、人道主义旗帜插遍世界的今天,每当我说起包身工的故事,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他们苦难遭遇的不平,对这种野蛮剥削制度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C.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增强讽刺效果,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沆瀣一气,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D.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韩愈提倡古文,又创作骈散结合的文章,这也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等有关。韩愈之所以对骈文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是因为骈文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其无可替代性和广泛应用性使之无法脱离文人的生活。从先秦散文到汉赋,散文逐渐吸取辞赋的表现手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越来越注重形式,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萧统的《文选》辞藻华美,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必然与前代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它一向被文人视为必读的一部书。南朝后期,骈文受到宫体诗的影响,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的道路,堆砌大量的典故,导致内容晦涩难懂。初唐时期,陈子昂要求复古革新,主张文道合一,也并未反对骈文。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道”,但是他并未撼动骈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骈文一直用于公文、书信等,可见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接受角度来看,骈文形式美、文风华丽的确优于古文。韩愈倡导的“文以明道”的“道”即孔孟之道,力图挽救已经没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如果过分强调先秦散文的价值,以己之力创造新词,不沿袭前人的词句,那么所作的文章必然文采不佳,价值不高,万一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对欧阳修等人。韩愈的两大文风“奇”和“平”,欧阳修继承的是“平”的文风。将《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和《醉翁亭记》相比,前者借李愿之口表达对隐居的向往之情,“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后者以贯穿全篇的“乐”字表达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都受骈文影响,骈散结合,浑然天成,“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无论在句式还是修辞都有相似之处。欧阳修在学习韩愈的同时,也形成了平易自然的文学风格。
(摘编自黄雪梅《论韩愈对骈文的态度》)
材料二:
韩愈在思想文化史上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汲取分不开。他在《进学解》中谈到了自己为学之勤奋:“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韩愈知识架构的基础。
韩愈接受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研究性和批判性。他以儒家经典著作为思想依托,以渊博的四部学问为基础,常常以审视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他的学习充满主动性,“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提炼、思考、领会的过程。他对一些古代著作如《论语》《鹖冠子》等,都下过校勘、注释、疏解的深细功夫。对诸子百家的学说,他也有一个比较、辨析、批判、吸收的过程,其一系列读书札记,如《读荀》《读鹖冠子》等都以深入的比较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见解。
在韩愈的文化思想中,一种植根于传统,但又注目于现实的品质极为突出。对于传统文化,韩愈注重融会贯通其精神,而不株守其内容。他立足于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先贤智慧,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因而他对传统文化往往有新的认知角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文化创新。
对于儒学的发展与传承,《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韩愈为了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了“道统”的说法,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一脉相传的儒学传统,成为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其《原道》中“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的思想方法,也与汉代以来直至《五经正义》的经学方法截然不同。汉唐儒学以五经为本,韩愈为了与佛学心性论对抗,对儒家心性学派的思想予以关注,他举出《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批判“外天下国家于不顾”的佛老学说,从而把儒学从伦理政治的思维路径,引导到修齐治平由内而外的道路上,对新儒学价值核心的确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孟子·许行》对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韩愈则以此为基础,通过古今两种“为民之制”的对比,批判佛老二教的不事生产、于世无益,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摘编自杨国安《韩愈的传统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影响着韩愈,他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对骈文的态度也有自相矛盾之处。
B.中唐的韩愈继承并发展初唐陈子昂的主张,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但并没有影响骈文在当时的地位。
C.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勤学苦思、深入汲取;另一个是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具有研究性和批判性。
D.韩愈创新性提出的“道统”的说法是宋代以降新儒学的开山,这种创新学说旨在应对佛老思想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韩愈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由《送李愿归盘古序》和《醉翁亭记》可知,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多体现在思想方面。
C.韩愈的读书札记说明,深入的比较研究是促进学者提出独特学术见解的一种途径。
D.韩愈继承发展《孟子》对社会分工的阐述来批判佛老二教,现实意义、针对性很强。
【3】下列选项,与韩愈接受传统文化时“研究性和批判性”特点最一致的一项是( )
A.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唐·韩愈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中庸》
C.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清·刘开
D.继往圣,开来学。——宋·朱熹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这段文字骈散结合,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
【5】我们应该如何借鉴韩愈在研学过程中的创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3)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
(6)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8)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
(9)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 《诗经· 关雎》中统摄全诗的两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句子是: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7)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0、按要求填空。
(1)_______,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忧从中来,______。(曹操《短歌行》)
(3)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杜甫《登高》)
(5)人生如梦,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_______,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对自己追求和技术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当时地势险恶,自己境况孤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迅疾。
B. “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 “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 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2】本诗流露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3、(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王无罪岁 岁:年成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顺父母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
D. 斯天下之民至焉 至:到
【2】(小题2)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以五十步笑百步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 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桑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 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 节选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昙花为了自己多年一现的梦想,甘愿承受长久的寂寞;雄鹰为了自己翱翔蓝天的梦想,毅然接受严峻的考验;彩虹为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梦想,敢于经受风雨的洗礼;流星为了自己瞬间美好的梦想,宁可付出沉重的代价。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无比精彩。
请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