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慷慨羽声则指声调典雅而哀怨。
D. 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分类,比如“谦称”“敬称”“贱称”等等,“竖子”是对人的贱称,“仆”是古时男子谦称自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火箭院,记者对这句话的体会格外深刻。如“火箭人”所说,回首来时路,每一步都刻骨铭心地难忘。
B.最终孙权凭借着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的支持力排众议,强行通过了出兵抗曹的决议。
C.军令在军人的心中无比神圣,不听到号角就不能擅离职守,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D.国家危亡之际,爱国青年毅然放下书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线。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量子通信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通信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单个光子加密携带一个量子比特的信息进行传输。________________。该技术在补充量子信号能量的同时,可以保证量子信号携带的量子比特不发生改变。
A. 量子中继技术可以实现千公里以上的长程量子通信,大大超越目前达到的百公里量级
B. 运用量子中继技术,可以使量子通信从目前的百公里量级达到千公里以上的量级
C. 目前量子通信只能达到百公里量级,运用量子中继技术可以实现千公里以上的长程量子通信
D. 目前量子通信只能达到百公里量级,要实现千公里以上的长程量子通信则需要量子中继技术
4、下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虽然雨后初霁,但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闪烁晶莹,连空气里也弥漫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B.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
C.南极用风雪做刻刀,将裸露的地表镌刻成肃穆的艺术品。沉迷冰山、肆虐狂风和灿烂阳光被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巨作。
D.她们可以穿起花棉袄了,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有些姑娘的辫梢还缠上了夹丝橡皮精。
5、下列对相关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琵琶行》中琵琶女与诗人的境遇有相似之处,诗人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其中对音乐和景物的描写都有独到之处。
B.《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诗中反复借“彤管”“表白”,诗中的“彤管”就是借代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
C.《登泰山记》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
D.《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包孕了丰富的情感和层次感,全词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因为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强、根深叶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民族团结“同心圆”就能越画越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在四川省大凉山阿土列尔村,344名村民走下新修的2556级钢梯,翻过了那座压在头上的贫困大山。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是各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各族人民不断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扎扎实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摘编自张近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历史。
B.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培育出各民族共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C.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就能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D.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通过简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引出中心话题,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C.文章列举两个偏远少数民族脱贫的例子,强调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艰巨性。
D.文章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度进行说理,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工作中,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B.各民族人民要秉持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化文化认同的观念,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
C.如果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能巩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D.全国各族人民要扎扎实实深入推进共同目标,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就一定能够共创美好未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用来表现怀才不遇、彷徨无依的状态。
(2)《琵琶行》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要求默写。(任选4题作答)
(1)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2)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3)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 (欧阳修《蝶恋花》)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用借喻的手法写出赤壁一带波涛汹涌、浪花无数的壮观景象。
(5)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齐国灭亡的主要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军阀的蔑视之情。
(2)《雨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丁香姑娘逐渐远去、消失在雨巷尽头的画面。
(3)《再别康桥》中,诗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借水草表达了对母校不舍的依恋之情。
(4)荆轲在易水送别时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离别的悲壮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晋国的贪得无厌。
11、根据提示,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三句,补写出空缺部分,如四句都填,则按照顺序批改。
①《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橘子洲头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③《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问题的诗句是: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闻一多在《红烛》中引用李商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赋予红烛新的思想感情,来揭示红烛牺牲自我、对理想忠贞不渝的精神本质。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独”字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更添悲苦之情。
B.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C.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满岁,吏部引对,真宗览所试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临川县。县富人李甲多为不法,前令莫能制,堂戒谕不悛,白州以兵索其家,得僭乘舆物,置于死。召为监察御史。禁中火,有司请究所起,多引宫人属吏。堂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诏原之。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时废发运使,上封者屡以为非便。堂言:“刘晏、裴休,皆尝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不闻别置使名。国朝王嗣宗、刘师道,亦止为转运兼领发运司事,而岁输京师常足。”时虽用其议,后卒复。在江、淮,岁荐部吏二百人。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堂曰:“十得二三,亦足报国。”知越州。州之鉴湖,马臻所为,溉田八千顷,食利者万家,前守建言听民自占,多为豪右所侵,堂奏复之。徙苏州。先是,发运使上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奉也。”前后五年,未尝一至京师。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庆历初,诏天下建学。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杨日严在蜀,有能名,堂素不乐之。于是节游宴,减厨传,专尚宽纵,颇变日严之政。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吏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B.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C.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D.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堂执法,果敢严明。他管理临川,对怙恶不悛没人控制的李甲先劝后兵,然后果断行事,让州兵搜出了李家的超越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器物,最后将他处死。
B.蒋堂析事,独出机杼。面对上封者否定废除发运使之职一事,他却上奏赞同废止,然后从当时到古代逐一加以论述分析,从而让朝廷在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
C.蒋堂遇事,不事阿谀。对鉴湖百姓自占田地被侵占一事,他不畏惧豪门大族的势力而上奏;他人建议载物馈赠京师权贵,他竟然五年不去京城。
D.蒋堂一生,也有缺憾。他治理益州时,和在蜀地有能名的杨日严不交好;建造规模宏大的铜壶阁时,终因砍伐古陵与祠庙的树木而让蜀人不悦,对他诉讼增多。
【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
(2)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