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报告厅里已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的人物,他风神潇洒,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开始了他的演讲。
②迟子建评论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是“真正的痛”,“痛中还有微微的暖”,而有些诗人的诗作则是无病呻吟。
③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要有耐心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哪怕这些工作在你眼里很无聊。
④一代号S63845的分子,已踏上抗癌战场。它从不正面搏斗,而是阻止癌细胞获取MCL1蛋白,MCL1蛋白是一种促存活蛋白,像游戏里的补血剂,能让癌细胞东山再起。
⑤在2016年四川省青少年步手枪比赛中,选手们屏气凝神,目不交睫地盯着靶标,丝毫不理会观众的叫好声。
⑥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无论说了多少遍,无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伤害。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2、下列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是满月,天上________有一层淡淡的云,________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________是到了好处——酣眠________不可少,小睡________别有风味的。
A.虽然 竟 因而 可 本 也
B.即使 却 因而 正 固 却
C.虽然 却 所以 恰 固 也
D.即使 竟 所以 恰 本 却
3、下列各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 以其无礼于晋 B. 夫晋,何厌之有
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孔子》虽博得了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但终因曲高和寡,收视率不高。
②“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各地各部门需要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切不可目无全牛,否则改革之路会越走越窄。
③北京对“大城市病”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
④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项改革,所以改革还应慎重。
⑤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⑥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投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亲情和爱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文结尾的“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的结语,照应了开篇提出的“文化为什么重要”的命题,水到渠成,呼应自然。
B. “交换了一组密码”中的“密码”,指的是中年儿女们懂得父辈的心情,以后会更多地亲近和关心他们,以温情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C. 文中说到自己陪父亲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是因为剧情跌宕起伏,很好看,通过听戏,可以加深与父辈们的情谊。
D. 与其说《四郎探母》是一个戏剧,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感动于美的顿悟。
E. 文章描述了远离祖国大陆的老兵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处境悲惨的状况和荒谬的社会根源。
【2】作者从一出戏说起,阐述“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请分条概括作者所阐释的理由。
【3】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作者只求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别人不了解也不在乎的两句是“ 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山势交错的两句是“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自己头发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但仍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毫不动摇,还有一些雄伟气魄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洁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的两句为: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如流水般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
9、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诗经·氓》中集中体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的对比句是: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他的德行而且诽谤他摆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以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诫天下的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挣脱尘俗羁绊,重获自由的愉悦心情。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赤壁赋》)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颈联中诗人选取岩居僧煎茶而取冰下水的生活入诗,意在突出岩居僧生活的清雅,寄托高洁的情怀。
C.“香炷佛前灯”一句,与诗题中“僧”字相呼应,这又与其居处、环境、生活的描写呼应。
D.尾联发出感叹,委婉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厌弃,进而抒发了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2)前人评价该诗“写数花用一‘摇’字,十分精妙”,谈谈你对诗中“摇”字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 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击剑,用剑相击刺的运动和技法。
B. 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C. 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
D. 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嫡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 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 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3)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14、“那一刻,我很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