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欲呼张良与具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上仰慕己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B.《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C.因饮水机行业发展过快,而相关部门监管乏力,饮水机市场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现象,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D.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
4、下列加点字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 B.史朝夕狱门外
C.孰与君少长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历世不移,在乡土社会生活的人大多相熟。
B.由于历世不移,每代人的生活环境都大体相似。
C.由于历世不移,祖先的有效经验可以世代重复。
D.由于历世不移,个人要为家族去经营各种事业。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族可以担负的社会功能,不仅限于生育。
B.家族的结构,可以从亲子扩大到邻里乡亲。
C.家族的大小,取决于它担负的事业的大小。
D.家族无论大小,原则上是差序格局的结构。
材料二
“聚落”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书·沟洫志》,最初是“村落”的意思。而现代广义的“聚落”,指人类各种聚居方式,且涵盖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每个聚落空间一般都有一个中心。以浙江省楠溪江地区的乡村聚落为例,周宅村的中心由土地庙和一个长方形广场组成;塘湾村的中心由郑氏宗祠、五桂祠及松房祠组成,宗祠也兼做戏台;芙蓉村的中心由主街南侧的芙蓉池和芙蓉亭组成,芙蓉池西邻宗族子弟读书的芙蓉书院。这些聚落中心体现了乡土社会农耕文明的特点。
聚落中的家家户户,不仅体现为空间上的紧密相邻,更体现为文化、制度、血缘等因素的共同联结。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人数最多的聚居地。诸葛村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村中很多人从事中医药业,如今四代以上的中药世家就有十四家。地处八座小山合抱中的诸葛村,以“钟池”为聚落中心,从“钟池”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八条主巷。主巷间的住户星罗棋布,并派生出许多连环交错的窄弄堂,外人进村犹如走迷宫。有趣的是,数百年来,诸葛后人浑然不觉身在“八阵图”,直到有人揭出“八卦阵”布局的奥秘。有学者认为,这种聚落空间布局,有利于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打击来犯之敌,这既是对祖先的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
世界其他地区也曾出现过许多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组成的聚落。比如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城市聚落佛罗伦萨,曾聚居了四百多个家族派别。这些家族派别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甚至相互敌对,于是,强势家族修筑塔楼,聚族而居,追随者则聚居于塔楼周围,以增强各自家族派别的势力,彼此防御抗衡,因此当时的佛罗伦萨塔楼林立。
工业革命以后,很多乡村聚落发展为城市聚落;城市聚落则从以血缘为基础的身份社会,发展为以法理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取材于倪震宇等作者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聚落不仅表现为空间上的聚居关系,同时也包含了文化、血缘等社会关系。
B.楠溪江地区的乡村聚落中心,体现出农耕文明重视礼制、耕读传家等特点。
C.佛罗伦萨曾塔楼林立,有利于聚居的四百多个家族派别一呼百应共同迎敌。
D.很多现代城市聚落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并形成以法理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4】兰溪的诸葛村体现出乡土社会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7、默写。
(1)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6)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8)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9)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利禄三百石, 。《观刈麦》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2)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鹊南飞。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
(4)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 散了她的芬芳。
(5)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
(6)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
(9)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_______。
11、把下列名篇名句补写完整。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通过描摹声音来衬托情感,具有“顿挫凄绝”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借《诗经》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日本明治维新时亦取“鹿鸣,燕群臣嘉宾也”之义而将达官贵人聚会风雅之地命名为“鹿鸣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 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③不嫌,一作“莫将”。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落日”“流水”叹时光之流逝,“春光”“柳树”写出了春景之胜。
B. 颈联中“不嫌”一作“莫将”,“不嫌”写出了柳树的自信,“莫将”则写出了柳对榆荚的蔑视。
C. 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D. 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突怒偃蹇:形容山石奇崛之状。②嵚然:山石高峻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沿着
B. 殆不可数 大概
C. 货而不售 卖,出售
D. 以效兹丘之下 效法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 以兹丘之胜 《诗》可以兴
B. 即更取器用 洗盏更酌
C. 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是其果有遭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
B. 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
C. “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D. “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年作家刘同说:“我为什么每天都要跑步?为什么每天都会写点儿东西?为什么睡前要看书……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每天都能坚持的东西,所以任何一种坚持都能区分别人和自已。”读完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