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内江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同的景点   对游客的要求不完全一样,比如游湖时一般要穿好救生衣,赏花时一般不允许采摘等。   更多的是相同的一些要求,比如,不能乱丢垃圾,不允许对文物进行拍照,人多的地方须听从疏导安排……这些规定   是文明旅游的要求,也是游客人身安全的保障。作为游客,要遵守类似规定,   严格自律,真正做个文明的游客;否则,   违规违法   会受到法律制裁,这是何苦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可能 但   / 更要 一旦 就

    B. /   当然   既   并且 如果 便

    C. 或许 反而   大都   /   只要 必然

    D. 常常 却   不仅   进而 /   一定

     

  •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师以袭远

    A. 孟尝君其疾也   B. 秦师遂

    C. 于是梁王上位   D. 吾妻之我者

     

  •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例:吾属皆且为所虏

    A.何为其然也   亦将有感于斯文

    B.此余之所得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

    C.而今安在哉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5、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常言道∶七月流火。今天成都市的气温上升至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点,窜到40.3度。

    B. 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C. 港独分子不断散布分裂祖国的言论,不断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D. 至上映以来,《战狼2》由于观影人气十分火爆,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截至10月5日达到55亿,其它同类型的国产电影只能望其项背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浅阅读”的危险

    ①进入7月,各地书店又呈现出一片火爆景象,新书充斥书架,读者纷纷涌入。应该说, 对于今天日渐忙碌的都市人而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基于主动还是被动,能抽时间走进书店亲近书本总是好事。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的文化品位,怎么说都应该鼓励。不过细加观察,其间一种“浅阅读”现象很堪忧虑,它主要表现在阅读兴趣的单一上,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的迷失。

    ②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的偏好上,而肯花时间细细体味经典名著的越来越少。这从新华书店7月份销售统计中就可看出。据此统计数字,除《新华字典》等长销书外,各地书店位居排行榜之首的都是通俗读物,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类图书少而又少。即就其中最好销的文学类书籍而言,位居前列的也多为《我为歌狂》、《爱上爱情》等通俗小说,或者日、韩当红作家的言情新作。此外便是网络文学的纸介版和漫画图文类读物了。前者已发展到将网络游戏改制为创新小说隆重推出的程度,而后者漫画绘本,因其作者放低身段,以平视大众的姿态,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一点童真与温情,再带些外冷内热的调侃,浪漫感伤的倾诉,一下子将许多人挟制到远离现实的虚拟真空,并成为都市时尚情感最好的代言,其中有的销量已过百万册,有的则被改编成电视剧在热档播映。至于一些原本是儿童看的图文书,也错位成了成年人的最爱,本地一家著名的周刊有“漫画书八大经典”之选,其中如《丁丁历险记》等书就吸引了无数成年人的眼球,书价不低,销售却仍火爆。

    ③本来,读养生、化妆、烹饪、园艺类书,乃或读名人传记以励志,读理财宝典以应用,完全随各人的兴趣和需要,都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只读这一类书,少有更多途径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譬如因人际关系紧张和生存压力增大,就只选择浪漫过头的爱情童话以为即时的寄托,因生活节奏加快和闲暇时间的稀缺,就只拿轻松浅显的四格图文替代计划中的原典赏会,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警惕。这种阅读过程的随意与阅读兴趣单一一样,再清楚不过地凸现了都市人在阅读目的上的迷失。因为事实显然是,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其最根本的性质更无关于休闲。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促成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自我反省,并从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从而求得对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觉解和对情感层次最诗意的丰富。

    ④显然,上述通俗读物是很难帮助人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的,它们或许可以安慰人于一时,但安慰不到久远;或许可以滋润人的情绪,但滋润不到灵魂。那永远能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因为它保留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最艰苦的开拓,也最能证明人的心智所可达到的精神高度。所以我们在东西方都可见到,人们把读这样的书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而在当今变化迭生的信息社会,一切知识不断被刷新,也惟有它历久弥新,能让人反复体味,并引导人克服格式化的生存,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此所以费迪曼要将从荷马到毛姆、佛斯特的作品列入从18岁到80岁《一生的读书计划》,卡尔维诺要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⑤可现在,“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即使是经典,也多被掺了水透了气,如坊间迭出“缩水名著”即是一显例。那些《文学名著精缩》、《外国文学速读手册》、《文学名著快读》,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据说销得不错,但对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一种偏航。

    ⑥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乃至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现在是到了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落实到从出版到发行各个方面的时候了。我们不需要面上的花团锦簇,而急需切实的长养扩充。而对读者来说,进食但求适口是可以的,但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依此衡量,“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1第⑤段中说“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从全文看,“背景噪音”指的是__________;而“阅读主流”应该是__________

    2文章指出,读书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要读“经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现代人“浅阅读”的原因是阅读兴趣的单一,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的迷失。

    B.在东西方,人们把阅读经典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

    C.阅读“缩水名著”也是一种“浅阅读”。

    D.就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而言,“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5今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结合本文,你认为现在需要“浅阅读”吗?请阐述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的旅途中满是哀伤的风景,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当中的“__________”一句,都是借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同样都是在描写赤壁周围所看到的长江水,苏东坡在所写的《赤壁赋》中用“_______”一句描写月初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象,进而说“______”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4)“愁”究竟是什么呢?有的时候是说得清的,就像《涉江采芙蓉中》中的抒情主人公告诉我们他的悲伤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但更多的时候是说不清的,就像词人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比喻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3)对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2)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以动物都难以逾越的夸张手法表现蜀道之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来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木”与“金”为喻来说明只要不断地学习就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4)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注)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之一;西湖,指安徽颍州西湖。

    【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先总写“西湖好”而后再展开,具体刻画描写了湖上夏天的景色之美。

    B.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的活动,完全沉醉于大自然中。

    C.全词完全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纳风景于笔端,写了词人游览西湖的过程。

    D.这首词描写了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情。

    【2】这首词是如何描写西湖上荷花开后的美景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

    [宋]苏轼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 □ ?”

    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A.哉

    B.焉

    C.也

    D.耶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段中“雨之赐”指什么?

    【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与周公以禾名书,目的相同。

    B.喜雨亭乃苏轼到扶风第二年修建,求神降雨,致麦丰收。

    C.此文对亭的记述较少,记下雨、议下雨较多。

    D.此文写作意图在于借物抒情说理。

    【5】分析最后一段作者作歌的意图。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关于离别,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描绘,像“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等。离别既意味着一段故事的结束,又预示了新的征程的开始。你又有着怎样的离别故事和离别感受呢?

    请以“别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