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滁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假:借助

    B.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师焉,或不焉   或:或许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然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素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我至军中(度:估计)   诸郎中执兵(郎中:宫里的太医)

    B.秦王复击轲,八创(被:受)   沛公霸上(军:军队)

    今操夷大难(芟:削除)   为民者之使言(宣:放,开导)

    C.沛公起厕(如:往)   往来桐城,必躬左公第(造:到)

    操军不利,引江北(次:驻扎)   其所以财用衣食者也(阜:使……增多)

    D.艾修之(耆:五十岁的人)   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

    唯君之(图:考虑)   指左公处(微:没有)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全都属于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羡长江之无穷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④共其乏困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⑧于是余有叹焉 ⑨列坐其次 ⑩仰观宇宙之大

    A. ②④⑤⑥⑦⑨   B. ②③④⑤⑨⑩

    C. ①③④⑤⑥⑦   D. ②④⑥⑦⑧⑩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

    但是实含有至理

    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⑤④②⑥① D.④②③⑥①⑤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进兵略地   封之  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  ⑤其人居未来  ⑥使使以大王  ⑦太子  ⑧发尽指冠  ⑨群臣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业发展与帝制体系长期并存的现象提示,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商业发达实现的社会财富增殖,也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商业从交换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人类社会一旦出现社会分工,交换关系就可能发生。交换关系常态化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从事该领域活动的人就可能成为商人。因而从逻辑上说,商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可能发生的现象,并不构成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对立的社会成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古典文明形成之前就发生了商业。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似乎商业与商人受到政府控制,所谓“工商食官”,其程度如何,是否在官府控制之外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尚待澄清,但商业在该时代肯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门类。结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大致情况,和对外部贸易的迹象看,绝不能排除商业存在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可能。基于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的商业、货币流通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肯定地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门类,商人已经被列为上层贵族以下“士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不仅已经存在临淄之类较大规模的都市市场,而且各政权体系之间的贸易已经经常化、规模化,多种货币流通,并出现了陶朱公、吕不韦之类并不归属于官营资本系统的大商人。在帝制时代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即使农本原则不断被统治者强调,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

    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社会变迁,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由中,应该包括商业贸易发展对更大市场体系诉求的因素。因而,秦统一之后,立即推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之类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实现大空间国家控制。但此类举措,在强化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同时,改善了全国交通系统,为大规模物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帝制体系既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也需要商业实现懋迁有无,乃至增加财政收入,甚至需要商业来润滑文化的整体性。这种结构性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为保持割据或半割据利益而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帝制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集中行使的权力。权力集中必然带来人口集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一般会带动城市形成。帝制时代的城镇,虽然常与行政设置、军事驻扎有关,但一旦人口聚集,便有商业兴起。所以帝制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是都市的繁荣。都市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乡村,也必须依赖市场,呈现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抵至帝制时代后期,由地方集市及远近贸易推动而至繁荣的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业发达实现社会财富的增殖,润滑文化的整体性;帝制体系便利了商业系统的发达,商业与帝制体系可以实现长期共生关系。

    B. 商业的出现源于交换关系的出现,当交换关系成为常态化,就可能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一个专门化的领域,从而出现商业。

    C. 古典文明形成之前中国就有了商业,商业早于农业出现且与农业基础或农业文明并不对立,可以成为帝制体系强化与延续的基础。

    D. 中国商代与周代前期,商业与商人似乎受到政府的控制,但官府控制之外是否没有民间商业与商人的存在还不太清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商周时期商业、货币流通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已经成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商人已经成为“土农工商”四个主要社会人群之一。

    B. 尽管统治者不断强调农本原则,但商业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农业文明系统内部,根本不可能没有商业。

    C. 春秋战国时代,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都市市场,及不隶属于官府的大商人,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然的农业“自然”经济体系。

    D. 商业贸易发展需要更大的市场体系,导致了春秋战国以王制变为帝制收场,也正是这个原因,秦统一之后推行种种政策,以便从大空间上控制贸易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制体系在集中行使权力的同时,为大规模物流和贸易活动提供便利,而商业的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帝制。

    B. 地方性的旨在与外部隔绝的政策难以持久,是由于帝制与商业贸易间相互需求的力量超过地方势力维系地方壁垒而做的努力。

    C. 人口聚集一般会带动城市的形成与商业的兴起,而商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与乡村,于是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互补、国家与社会相需的结构关系。

    D. 帝制时代后期,纯粹商业性城镇比例大增且繁荣昌盛,但并不独立于帝制体系之外,可见,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作者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

    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江空月静”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观《鹊桥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没有妨碍。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一句借月抒发别情,即“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边慷慨歌曰:“____________。”这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在开头用“______”,在结尾用“______”,两次写与“云彩”作别时自己的动作。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担忧国事艰难、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 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 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苹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 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抒情,情真景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E. “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像毡球、秋千漂泊多年,本已足矣,挈妇将雏,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苦。

    2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乾道六年,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留守叶衡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迁。如有贬谪义,一般用左迁。

    B.期岁:亦作“朞岁”。这里是“一年”的意思。如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朞岁,晋公黜岭外,李复谒唐”

    C.虞:一词多义。有猜测、忧虑、欺骗等多个意思。文中的“虞”和成语“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一样。

    D.雅:平素。这与现代汉语优雅、高雅的意思有别。文中两处雅字的意思都是平素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B.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C.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D.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为官一任,全心为民。他担任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B.辛弃疾精通军事,才能卓越。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却遭台臣弹劾。

    C.辛弃疾善做伯乐,识拔人才。有人状告考官胡乱录取,他去查明,通过对《春秋》答卷与《礼记》答卷的审阅,爱憎分明地表明了其态度。

    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他与朱熹是朋友,在朱熹学说不被朝廷认可、门生朋友无人送葬的情况下,他写祭文前往凭吊,肯定其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一些地方陆续爆出老师因为惩戒学生而受处罚的事件,教师惩戒权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201911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对违规违纪学生,教师和学校可以采取“适当增加运动,在教室内面壁反省,暂扣手机,承担校内劳动,隔离反省,停课停学,限期转学,勒令退学直至开除学籍(限高中生)”等惩戒措施。同时也明确禁止教师以击打、刺扎等方式实施的体罚行为和以辱骂或侮辱等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作为学生的你,对此有何意见,请就此问题,结合现实,向教育部写一封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阐述理由。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字数在7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