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朝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教授年近九十,还在整理《古文尚书》,皓首穷经,为青年学者之楷模。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与家人团聚看春晚是许多中国人的幸福记忆,许多节目金句频出,每到精彩之处便引得围坐的家人拍手称快

    D.《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一档网红节目,一时间去各大博物馆参观的人趋之若鹜

  • 2、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语,不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     

    A.落伍—落后   热衷—迷恋   周正—端正   绚丽—斑斓

    B.闲聊—闲谈   谅解—误解   歌咏—讴歌   讽刺—讥讽

    C.潮湿—潮润   轻蔑—蔑视   慷慨—大方   封锁—查封

    D.查究—追究   把玩—赏玩   焦急—焦躁   平缓—舒缓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东汉的司马迁,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上有六龙日之高标(回转)  使人听此朱颜(凋零) 砯崖石万壑雷(转动)

    B. 以手抚膺长叹(坐下)   所守匪亲(倘若) 他生未此生休(预料)

    C. 此情待成追忆(难道) 遂命,使快弹数曲(摆酒)  如听仙乐耳明(姑且)

    D. 紫台连朔漠(离开)   画图识春风面(曾经) 弦弦掩抑声声(悲,伤)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防部发言人吴谦表示,在吉布提建立军事设施将更好地完成中国军队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和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航行经商的中国人的权益。

    B.杭州市出台《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的实施办法》,激励领导干部积极融入改革创新大潮,为“狮子型”干部解开了束缚手脚的政策。

    C.引力波之所以引起科学界乃至普通民众的关注,是因为这个开天辟地式的科学发现,将来谁都无法预料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D.国际足联新主席因凡蒂诺能否驾驭好国际足联这艘大船,使它平稳健康地向前航行,不仅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和魅力,还在于他能否团结全世界的足球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属于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情志”引入史学研究,这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不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又暗含主体者的态度。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在表现形式上有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B.文章论述紧紧围绕“情”和“志”,采用总分总形式,主要从史官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C.文章开宗明义,开头即提出论点,论据丰富,采取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是为了证明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史官在史传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保卫正义的一种表现。

    C.《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认识历史的参考。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借用鸟、鱼形象地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

    (3)曹操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赤壁赋》中则云“________”。

  •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

    (2)在《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在易水送别时慷慨悲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变勇敢并守规矩。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鸟鸣声、泉流声描写琵琶女所弹乐曲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借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大。

    (3)杜甫的《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

    (2)大阉之乱,_________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_________

    (5)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

    (6)今两虎共斗,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

    (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笑牛郎织女不如他和杨贵妃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首联“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曰:朕行有三:一,监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曰: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纳。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帝将立武昭仪,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乞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漳州都督。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岁余,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新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

    文段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B.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C.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D.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龟,即大龟,古代用于占卜。后来用来借指谋士,或者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本文中即是“谋士”之意。

    B.笏,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文武大臣用来记录君命或要对君王上奏的话,以防止遗忘。“还笏”可指致仕,辞官。

    C.司马,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唐代的司马是刺史的属官。

    D.出官,一般指由京官调任为地方官,本文指从京城被贬谪到地方为官。后来宋代选人初次接受差遣也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工于隶书和楷书。当皇帝广泛求购王羲之的法帖时,天下人不辨真伪,惟独褚遂良论断出处时没有错误假冒。

    B.褚遂良尽职尽责。升任谏议大夫,兼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工作。因为记载了唐太宗的不当言行,所以当唐太宗想要查看记录时,他拒绝了。

    C.褚遂良深受唐太宗信任。太宗卧病,效仿汉武帝及刘备托孤之举,将太子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希望他们竭尽诚心辅佐。

    D.褚遂良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强烈反对高宗想立有子的昭仪为后,甚至不惜以辞官来阻止高宗,但是最终高宗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2)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

    【5】褚遂良是怎样劝阻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的?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的冬天漫长阴郁,冷得彻骨。迎着瑟瑟寒风,一男子踩着自行车在一个张贴广告的圆柱旁停了下来,自行车后架上装着广告招贴画。这个专提供张贴广告的圆柱早已被各色广告纸包围。男子伫立风中,上下审视这些纸条,终于被他找到了一个空缺。可他并没有立刻贴上去,而是拿出自己的广告纸,左比右划之后,又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我猜想,他是想剪下别人的广告给自己的让个位吧。可男子却把剪刀伸向自己的广告纸,剪下长长的一条,塞进包里,然后小心翼翼让过别的广告,才把自己的贴了上去,又向后退了几步,仔细端详一番,才骑上自行车,满意而去。

    对于以上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