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阳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

    B.而伤长者之意 乃引其匕首秦王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不敢与忤视

    D.郎中执兵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 2、下列句子与其它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B.俟我于城隅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D.仕宦于台阁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__________。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

    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

    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

    A. ②①⑤⑥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③①⑤②④   D. ⑥④⑤①②③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高考“过来人”表示,选择专业一定要慎重,这不仅关系到大学期间学什么,也关系到毕业后从事的工作。

    B.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量,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C.“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诗词。

    D.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居安思危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不仅事关国家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而且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优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B.如果仅仅因为个别队员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粗野,就取消城管部门,这无疑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C.经过数学老师耐心的启发,他终于幡然悔悟,茅塞顿开,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D.此刻,校运会的田径比赛已经拉开序幕,赛场内外的热烈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运动员顺着跑道,迈开大步奋力奔向终点,场外的拉拉队则作壁上观,大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见识丰盈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B. 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 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证,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3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3)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6)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诗经·邺风·静女》

    (7)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8)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芣苢》)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两句,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在豪情满腔之时,似乎忘却了时间。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强调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语出《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此处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3)“雨”是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填空。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颜色错杂的特点,更赋予了山峰以人的神态,形象生动。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双调词的创作,上片和下片的过渡很重要、很讲究,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巧妙地由景过渡到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用与上述两句相似。

    (2)“风”经常撩动诗人的情思。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渲染悲凉气氛,引发诗人无尽愁绪;李煜《虞美人》中也正是“______________”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国之思。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①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前四句)、拟人(末两句)等修辞手法。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凶:收成不好,荒年

    B.谷不可食也胜:尽

    C.颁白者不负于道路矣戴:顶在头上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检验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如寡人用心者

    A.邻国民不加少

    B.填然鼓

    C.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梁惠王“尽心”治国但仍“民不加多”的困惑,以此引出下文孟子的论述。

    B.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特点,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讽刺其治国并未尽心。

    C.第四段孟子正面阐述他的“王道”主张,描绘出实施“仁政”后理想社会的蓝图。

    D.孟子善于把握谈话对象的心理,步步推进,并运用排比句式,使论辩更富气势。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请从“分享使快乐加倍”和“受惠应懂得感恩”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作文;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