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屠呦呦感慨,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在国际上就会被 ,能说服人。
②高三复习期间,老师们都会针对班级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 的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复习计划。
③个别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 ,结果因违反公安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处罚。
④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 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A.刮目相看 良莠不齐 不以为然 不胜其烦
B.另眼相看 参差不齐 不以为意 不厌其烦
C.刮目相看 参差不齐 不以为意 不胜其烦
D.另眼相看 良莠不齐 不以为然 不厌其烦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隐蔽
3、“狮头山、贡丸汤虽然不能尽如我意,但意外造访的城隍庙,热闹非凡,街边随兴吃的猪血糕,分量大,糯米香,反倒有了意外惊喜。人生就是这样吧,无心插柳的事多了,正好提供期待之外的另一番乐趣。”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透露了哪一种观点?
A. 美好的事物总是需要等待 B. 机会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C. 凡事无须强求,顺其自然就好 D.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4、下列各项中,使用加点字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②二十多年未见面了,在这次会议上两人终于萍水相逢, 真是说不出的感慨。
③仔细分析一下他的观点,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④这些人简直不可理喻,没有票硬要进来,终于被工作人员赶出去了。
⑤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
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A. ③④⑥ B. ①④⑤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鸡鸣桑树颠 B.狗吠深巷中
C.暧暧远人村 D.开荒南野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封盐
万芊
日本兵盘踞陈墩镇后,就对淀山湖周边老百姓的食盐进行严控。镇商会林会长与日本兵勾结,凭着自己开的几家南货店、北货行,更把食盐控得死死的,规定只能凭良民证定量买盐,定量极少,价格极高。镇保安队又配合日本兵设岗巡逻,逮私带食盐的,逮住了枪毙,一个奖五块大洋。日本巡逻艇又把周边所有小船全拖到一起用火烧了,防止食盐的流动。于是,陈墩镇一带的老百姓,全都患上了浮肿病。
一日,阿炳被商会的阿八悄悄叫去,说让他去淀山湖独屿墩芦苇塘里捎个口信,捎成了赏一把食盐。
阿炳说:“商会让捎,我不捎!”
阿八说:“你傻呀,有商会给那边人捎话的?”
于是,冲着一把食盐的奖赏,阿炳答应了。眼下,阿炳的老婆正拖着身孕,两脚浮肿,叫乡下土郎中瞧了,土郎中说:“是缺盐害的,喝点盐汤就好了。”可此时此地,即使有三头六臂,阿炳也找不到一颗盐。于是,阿炳决计铤而走险,为了老婆、为了未出生的孩子。只是听说镇上有人带盐闯卡被日本兵当场打死了,有些胆寒。
月黑风高之夜,阿炳来到与阿八约定的南坟塘,阿八让阿炳捎的话是“林老板八月初三办事”。阿炳复述三遍,准确无误。
捎的话,究竟何意,阿炳不知。
临走时,阿八脱下自己身上的一件夹袄,关切地说,湖上风急浪大,你穿上件夹袄,能御御寒。阿炳脱了外褂,穿了夹袄,复又穿上外褂。夹袄沉沉的,倒也热乎。
第二日一早,阿炳只身挑着两桶大粪,拎着锄头,拿着良民证过日本兵的岗哨,去湖边地里浇粪、干活。
哨卡处,没人拦阿炳。阿炳晃晃悠悠过了哨卡,倒了大粪,洗清了粪桶,就一路小跑来到湖边。
无人处,阿炳就用两木粪桶当船,竹扁担当桨,划着进了淀山湖,这是阿炳的绝技。
阿炳一直划到离岸很远的湖中独屿墩芦苇塘边。正靠近,芦苇丛里有人拉枪栓,小声问:“干啥的?”
阿炳早私下里听说,湖中芦苇塘里聚集着上海撒下来的抗日官兵和游击队员。
阿炳坦然答道:“捎话的。”
“过来!”对方说。
阿炳一靠岸,便被人蒙住了眼,又被两人夹着踩着咯吱作响的芦苇一路深入芦苇丛中。一直到芦苇丛中一片较为开阔的平地,见到当官的。
当官的说:“兄弟辛苦了!”便示意部下帮阿炳脱了外褂、脱夹袄。一士兵捧着沉甸甸的夹袄去了。
捎了话,阿炳复又回到湖边,正踩着木粪桶往回赶,却远远看见巡逻的日本兵的小汽艇,阿炳身手敏捷,迅即钻进大湖边的芦苇丛里。
回到自家地边,阿炳挑着空粪桶、拎着锄头笃悠悠走过卡哨回到家里,风平浪静。
第二日,商会的阿八遇见阿炳,悄悄塞给他一块白色的土布,轻声跟他说:“你捎话有功,这是赏你的。好好藏着。”
阿炳一脸茫然。
阿八说着“你傻啊”,挤眉弄眼做了个舔的样子。
阿炳舔了下土布,竟然是咸咸的,二话没说,揣着土布,一溜烟回了家。
一回家,阿炳拉老婆进门,闩上大门,掏出土布让老婆舔。老婆一舔惊喜万分。
阿炳悄悄地跟老婆吩咐说,你好生藏着,没力气了就舔舔,千万不要被外人撞见。老婆喜滋滋地点点头。
过了一段时间,阿八又约阿炳来南坟塘。
阿八问:“再捎句话干不干?”
阿炳不再犹豫,接嘴说:
“干!”
于是,又跟上回一样,阿炳给湖中芦苇丛里又捎了句话、又带了件沉甸甸的夹袄过去,可这回没上回幸运,阿炳老远瞧见日本兵好几条巡逻艇,躲也没处躲,干脆丢了粪桶,凭着一般人没有的好水性凫水溜走了。
一个月后,阿炳老婆临产,生了个儿子,夫妻俩欢天喜地。
阿八又来找阿炳,阿炳想想嗷嗷待哺的儿子,应允了,又冒了一次险。
几日后,镇上出大事了,镇商会林会长藏盐的地方给游击队连锅端了。日本兵恼羞成怒,抓了好些人,一时风声鹤唳。阿炳也整天觉得脖子后凉飕飕的,然而还是躲过了一劫。
又几天,有人捎话,让阿炳去南坟塘老地方挖东西,说是阿八给的奖赏。
阿炳挖出了一罐盐,惊喜无比,然一时无处藏盐,情急之际只能把盐化成盐水,灌在紧口小罐里,用泥封了口,插一根小吸管又把小罐砌在猪圈的泥墙里,要用时,打开小吸管上的结,吮一下,接一些。有盐的日子,有了盼头。
日本兵封盐更严了,林会长更疯狂了,然封盐已纯属徒劳。
此后,阿炳再也没见过阿八,听人私下里说,阿八是游击队里的小队长,打游击非常机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阿炳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好水性,甚至能够用两木粪桶当船,竹扁担当桨,使得他能多次成功完成阿八的捎话任务。
B.一开始阿八让阿炳去淀山湖独屿墩芦苇塘里捎个口信,阿炳说:“商会让捎,我不捎!”,这意味着阿炳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C.阿八第一次让阿炳去捎话时,临走前,脱下自己身上的夹袄给阿炳,是因为当时湖上风急浪大,让阿炳穿上夹袄能御寒。
D.“有盐的日子,有了盼头”,这句话意味深长,既指阿炳家可以借这些盐度过眼前的时日,也暗指有了过上新生活的希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日本兵和镇保安队严惩私带食盐的人,以及陈墩镇带百姓都患上浮肿病等的描写,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B.小说插入了对阿炳的老婆从怀孕因缺盐而两脚浮肿,到临产生了个儿子等内容的描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把阿八和阿炳会面的地点以及阿八取回“奖赏”的地点都设在“南坟塘”,既前后呼应,又营造了神秘紧张的氛围。
D.小说语言干练平实,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例如写阿炳把盐藏到猪圈泥墙的过程,主要是为了表现阿炳头脑聪明。
【3】小说在最后才亮出阿八的真实身份,在此之前对其身份做了哪些暗示?
【4】有人建议小说题目改为“捎话”,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2)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__,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
(3)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素月分辉,______________,表里俱澄澈。《念奴娇·过洞庭》
(6)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阿房宫的壮观,苏轼《赤壁赋》中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来写曹操军容之盛,与此手法类似。
(7)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历代的帝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究其原因,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自然之理”或许是其中之一。
8、名篇名句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2)徐志摩深爱康桥,《再别康桥》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自己愿意化为康桥的一部分的强烈愿望。
(3)__________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
(4)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10、默写。
(1)《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用雕刻作比从正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2)苏轼《赤壁赋》中,“客”以“______,______”两句,引出曹操这一历史人物。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描写“______”的宋武帝与“______”的宋文帝,一胜一败,对比鲜明。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45岁时,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鼠”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
B.“屋上”二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C.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D.下片抒写词人无限感慨,“眼前万里江山”,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B.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C.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D.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在秦末汉初,指主要称雄于中原以西的强大的游牧民族。
B.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D.太子,常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
B.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
C.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
D.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杀,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5】蒙恬一生,功勋卓著,而司马迁却评价他“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请结合文本说明司马迁这样评价的原因。
14、作文
请以“我高中认识的新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复杂记叙文。(“复杂”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多种描写手法,叙事有波澜,有细节描写,能凸显人物个性。)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③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