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理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乌雀   桑树巅     月明星稀     开荒南野际

    B.慷慨   反自然     契阔谈宴     池鱼思故渊

    C.嘉宾   樊笼里     食野之萍     桃李罗堂前

    D.狗吠   适俗韵     譬如朝露     依依墟里烟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   ▲ ,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①因高而置险   ②因堑而起垒

    ③因沟而开堑   ④因险而置塞

    ⑤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

    ⑥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

    A. ①④③②⑥⑤   B. ①④③②⑤⑥   C. ③②①④⑥⑤   D. ③②①④⑤⑥

  • 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艰难苦恨繁霜鬓”表现了他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 4、对下列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省略句)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定语后置句)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乡村文化政策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转变。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等。

    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其政策特征来看,文化下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乡二元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下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二者是同质构成的。反过来看,这隐含着乡村缺乏文化或者乡村文化是边缘性文化,需要扶持和帮助。在这种政策立意中,作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必要向乡村输入。

    此外,文化下乡政策也体现了单向的外部输入性。文化下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从供给的主体看,这是一种主动的作为,文化下乡活动往往是多部门联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各司其职。从被供给的对象看,这意味着被动接受从外而来、从上而下的文化。就发展历程看,受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摘编自鲍磊《文化下乡及其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把乡下人听见汽车喇叭鸣叫而不知所措称为“愚”,那么也可把城里人不辨苞谷和小麦称为“愚”。

    B.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著。

    C.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等,是我国文化下乡的具体措施。

    D.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层层推进,各司其职,说明我国文化下乡活动所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文字交流有时会因为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而用表情、动作来交流则可避免误会。

    B.虽然文字和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如果送到乡村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城市文化,那么文化下乡活动就会和初衷相违背。

    D.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B.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而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C.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期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以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阅读,实乃人生第一快事。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材料一说“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的本质”具体指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5】费孝通先生论述的是“文字下乡”,但对材料二所论述的推行“文化下乡”也有许多启示,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离骚》一文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句,分别指出了楚怀王荒唐,群小嫉恨,时俗取巧的污浊绝望之境。

    ② 《赤壁赋》中,以潜蛟和嫠妇的表现来侧面描写音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在《赤壁赋》里深情地描绘曹操在战场之上饮酒作诗的豪雄形象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⑤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他在面对四面竹树、寂寥无人的环境时的感受。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之“忧”具体内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

    (5)《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女子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这与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她内心的不满。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远景描写、静中寓动,展现村庄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酒在古典诗词中常与诗人的情感密切相关: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欲借酒消忧;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无法遣愁。

    (3)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以月为喻,表达对贤才的思慕而不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以拟人手法写月,借月的善解人意写自己飞度镜湖的快意自由。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琵琶行(并序)》中用“______”一句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听众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用“______”一句衬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寂寞。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说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每个人都各有所长,要以能者为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词牌)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本词词牌为_________;按风格本词可以归入________词。

    2以下对本词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牛郎织女传说歌咏七夕和“乞巧”主题。

    B.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

    C.以乐景写哀,也以哀景写乐,都先哀后乐。

    D.“似水”照应“银汉”, 即景设喻写闺怨。

    3本词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请选择两种,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日,汉王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灭楚》,有删改)

    【注】①纛(dào):古代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C.赐骸骨,亦称“乞遗骸”“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鸿沟,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长江的人工运河,位于河南省,秦末楚汉相争,两军以此为界,隔河对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仁义,不愿意趁人之危,没有听从,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B.汉王把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C.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谏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惫不堪之际,乘势一举夺取天下。

    D.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5】“纪事本末”与“纪传体”一样,也是一种史书体裁。参照选文内容与所学的《鸿门宴》,简要概括“纪事本末”与“纪传体”体裁的不同特征。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按要求完成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