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庆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客何为者 C.是寡人之过也 D.群臣侍殿上者

  •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迁:贬官,降职。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陶渊明为五柳先生,分别是以官职、籍贯、号来称呼人。

    D.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用艾叶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

  • 3、下列句子中和“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安在?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 4、下面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意)寥廓 (倒下)  忸怩(不大方的样子)  长歌当作)哭

    B. 莅临(来到)  (逆流而上(倾轧)票出   春意阑珊(生机勃勃)

    C. 绿草如(垫子) 死(突然) 风华(青春年华)正茂 (劝说)

    D. 博闻强记(记忆力强)  (害怕)  殒身不(顾惜)  (黑)色

     

  •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沛公不胜杯杓,不能(推辞) 曰:臣之壮也,(告辞)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感谢)  哙拜,起,立而饮之(道歉)

    C、而燕国陵之耻除矣(被)   项伯即入沛公(拜见)

    D、 秦伯,与郑人盟(劝说) 诹生我(高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形成了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性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

    B.从汉代起就被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C.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秋下荆门》)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4段的行文思路。

    【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

    (2)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义无反顾的精神的语句_______________

    (3)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惜于民族的默无声息。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体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借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密切相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于梦境中看到谢灵运的隐居之处还在,那里“______”,又想象自己“____”,沿着高耸入云的石梯拾级而上。

    (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才会智慧明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动物的视角写了秋天勃勃生机。

    (3)《荆轲刺秦王》描写荆轲回应高渐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再别康桥》时,徐志摩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恋。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此生无声胜有声。

    (3)飞端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①真珠:即珍珠,这里指珍珠帘。真珠,一作“珠帘”。②青鸟:信使的代称。古代神话说,西王母出访汉武帝,命青鸟先期飞降承华殿,以通报信息。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卷起珠帘、挂上玉钩,用客观平直的叙述开篇,富有特色。

    B.“锁重楼”三字用语精练,写春恨深重,被锁于重楼之中而不得宣泄。

    C.落花飘零,被风吹得四处飞扬,没有归宿,寄寓着身世飘零的感慨。

    D.词的结尾,楚天日暮,江水接天,春恨随着江水流荡,消解于无形。

    2这首词与戴望舒的《雨巷》都描写了“丁香”这一形象,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视察各地。

    B.“四夷”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平民的称呼。对平民的称呼还有百姓、布衣、黎民、白丁等。

    D.“崩”中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不禄,百姓死曰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寿诞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他,致使李斯被捕入狱。李斯叹惜三位效忠昏君而死的名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次子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次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不需要死板的计划,因为这样就缺少无法估计的刺激与意外之喜。”

    《礼记·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①跲,jiá,绊倒。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班同学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