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蓄牛羊于猗氏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
C.举孝廉不行:孝廉,唐朝由地方官( 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2、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红烛啊!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不误,不误!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然后才放光出?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闻一多《红烛》节选
A.诗歌用设问句式,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讴歌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
B.“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两句采用借代修辞手法,以蜡代躯体,以火代灵魂。
C.“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和“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D.诗人对红烛奉献精神的思考、理解与赞美,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历,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 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 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 虽然我只是芸芸众生,但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生命能开出光艳的花来,而不愿成为像蚂蚁一般的虫豸。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进入惟妙惟肖的虚拟世界。
②石油测井放射源,是国家专控的危险物品,与放射源打交道的测井员工常被社会误解,有着难言之隐的苦衷。
③我们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应具有母语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去保护它,但过犹不及,保护母语也要注意适度。
④在广场又一次见到了那个人,老远地她就看到了我,向我招手,笑容可掬地走到我面前,问寒问暖,像位老大姐。
⑤身处高三冲刺阶段的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父母的期待定将踌躇满志,全力以赴。
⑥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与颜真卿刚直的性格相维系;龙飞凤舞的草书与张旭旷达的性情相对应。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政府建成了城市书吧和农家书屋,为城乡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读书体验。
B.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C.汉字文化包括有关汉字演变、构造、起源、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
D.固定翼飞机在内陆考察中可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访草
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我说寻萧。小学生笑着说:“搬家了。”我问:“搬哪里去了?”小学生说:“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了--而且雨季也过去了。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在结构上,直接点题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在内容上,写“我”常访草,且运用比喻,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表达了对草的喜爱。
B. “萧、艾、是草原三姊妹”,以拟人手法来写三种草。形成今昔对比,从而突出“我”童少年对艾草的深厚情感,因失去而痛苦,又因见到而快乐。
C. 小金英随日出展蕊,晌午闭合萎谢。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这让作者联想到人生有黑夜白昼,应该珍惜生命好好利用。
D. 结尾部分美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认为作者喜欢叫出不认识的植物名字固然快乐,但不如唤熟悉的名字亲切。看似闲笔,实则是点题“访”。
【2】如何理解“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抒发女主人公内心苦楚,其中的成语又留给读者一个勤劳能干的印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赞美仁人志士意志坚定,肩负重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比喻说明艰难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冉有性格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看出来。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名篇默写。(任选3道作答)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苏轼在《赤壁赋》第二段中,模拟屈原的骚体形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对天各一方的 “美人”的情思。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说“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马塍 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
【1】对诗歌中的“暗”字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暗”字有“默默地”“悄悄地”之意。
B.“暗”字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C.“暗”字运用比喻的手法。
D.“暗”字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的美丽景象
【2】对本诗三、四两句的感情和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了衬托手法,以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
B.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理想和决心。
C.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D.表达了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人的赞美。
【3】对本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激扬的情调,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田园风光图。
B.诗人先从视觉上用实笔勾画了东马塍碧草如茵、沟塍纵横、繁花闹春的迷人风光。
C.诗人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生活的热爱,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D.本诗不只是一首咏景抒情的小调,更突出的表现了农民们的勤劳。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付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统称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
C.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就是这个意思。
D.区区,一般形容数量少或者不重要,后也为自谦词,如“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战。
B.苏辙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有所不妥。
C.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D.苏辙文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厚韩亲魏以摒秦”,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向日葵趋光而生,总是向着阳光的方向;被冰雪覆盖的绿,总等着春天的阳光照耀,才向阳抽出嫩芽;就连幼稚的孩童,看完“喜羊羊与灰太狼”后,也懂得把喜羊羊当做自己心中的阳光。每个人心中都有阳光,你心中的阳光是什么?
请以“我要奔向心中的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