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本溪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其中,“鳏”指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寡”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独”指年老无子女的人。

    B.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的“五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廉蔺列传》中“位在廉颇之右”,指的是蔺相如的职位在廉颇之上。《张衡传》中“又多豪右”的“豪右”,指的是豪族大户。

    D. “牲醴”指的祭祀用的贡品,其中“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指的是香类。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感谢。   D. 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受。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老师教给学生许多知识,要求遵守制度等等,但忽略了怎样教会孩子们谦让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

    B.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C.在酣畅淋漓、扣人心弦的阅读体验之外,使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各路妖魔鬼怪,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

    D.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一个热词:“新型城镇化”,这不仅是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承接广大农民“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政府既要继续增强居民财富积累能力,还要不断增加其财产性收入的制度创新。

    B.针对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薄弱的问题,各地要依靠基层组织,建立起农村安全责任机制。

    C.当时村里的常住人口是三百八十人居住生活在这里,这几年,年轻人都带着孩子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了三十几个老人。

    D.预计5月19日夜间至22日,北京和天津大部分、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将有持降雨天气。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虛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当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是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C.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C.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做什么”比“不能做什么”更重要。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B.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 ”。

    (2)《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______________”。

    (3)《静女》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

    (4)“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___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8)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拿刀刻东西却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评论公西华时说“____________”,认为公西华说的也是国家大事。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课文《劝学》中直接指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使自己智慧明达”意思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用俗语来形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提到的“___________”来评价。

    (3)《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两句借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4)《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5)东风在古诗中常用来形容春风,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请再举一例:“____________ 。”

    (6)龙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描写“龙”的语句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皆是,如“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词的过渡句,既概括了上片的壮美景色,又为下片写英雄人物做铺垫。

    (2)《短歌行》中用出自《诗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抒发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4)《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文人传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化用这个典故,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他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蓦山溪·东堂先晓

    毛滂

    东堂先晓,帘挂扶桑暖。画舫寄江湖。倚小楼、心随望远。水边竹畔,石瘦藓花寒。秀阴遮,潜玉梦,鹤下渔矶晚。

    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彩笔赋阳春,看藻思、飘飘云半。烟拖山翠,和月冷西窗。玻璃盏,葡萄酒,旋落酴醿片。

    【注】画舫:东堂里的小斋名。潜玉:东堂里的庵名。阳春:东堂里的亭名。酴醿:一种落叶灌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扶桑(太阳)照在东堂之上,明亮而温暖,这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B.作者在“画舫”寄托啸傲山水的志趣,又“倚小楼”眺望远方以显示其心旷神怡。

    C.“水边竹畔”五句描绘东堂后花园美景,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由欣喜到悲伤的转变。

    D.作者在东堂幽美的阳春亭吟诗作赋,其文思如天上飘然飞下的半朵云彩,比喻形象。

    【2】本词结尾三句富有韵味。请从情感抒发和结构方面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晋文公是重耳的年号,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年号。

    B. 名字,名是生下来不久时所取以供长辈呼唤;字则是举行冠礼时所取,以便在与人交往的场合用来自称。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例如屈原,名平,字原;项羽,名籍,字羽。

    C. 妾,伺候夫君的女子,其身份和地位低于正妻,有卑微、服从之意。古代女子自称贱妾是对自己的谦称,属于第一人称。

    D. 己卯,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干,天干,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亥;支,地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 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 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D. 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徵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来拉拢魏徵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般的旷达乐观。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