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博州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

    B.月明星稀,乌鹊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顺流而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省(检验反省) 长终(长久存在)  习之(普遍)   贵无贱(没有)

    B.万顷之茫然(迷惘的样子)江(满、遍)书生意气(情绪)流光(逆水而上)

    C.士大夫之(类)  得(骤然,突然) 出人(超出一般人) 挥斥方遒(奔放)

    D.(农历每月十五日)闻者(清楚) 无师(经常) 于其也(自己)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队伍内部也颇多分歧,针对这些,鲁迅先生写出了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B. 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C.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而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的名篇。

    D. 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 4、下列年龄与称谓不搭配的一项是( )

    A.五十:天命之年 B.六十:耳顺之年

    C.七十:耄耋之年 D.一百:期颐之年

  • 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周树人——《狂人日记》

    B.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少年中国说》

    C.刘向——《战国策》——《鸿门宴》

    D.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选材于陈凌《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材料二

    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甲)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 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乙)

    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丙)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

    (丁)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就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质量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选材于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阅读能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使我们获得宁静,有助于我们度过疫情这段困难时期。

    B.因为阅读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所以在阅读中我们可以独立思考,更好地审视自己,有定力,不焦虑。

    C.在第三段中,作者借吕祖谦的例子证明“文以化人”的作用,也就是说阅读可以修身养性。

    D.文章的结尾和开头呼应,再次强调阅读可以润泽心田,带给人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读书带给人精神上的丰盈的一项是( )

    A.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元元:指人民)(陆游《读书》)

    B.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C.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D.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经典可以使每一个阅读者在精神上得到启迪或享受,使他们的灵魂填充智慧。

    B.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C.作者为那些阅读经典的人感到荣幸和自豪,同时也对从未接触过经典的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D.经典需要人们用心去品味涵养,是需要灵魂参与的高级活动,普通大众是不能喜爱和享受的。

    【4】材料二阐述了经典和我们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之所以读书,都要达到三种目的:首先要满足实际需求,其次是消遣,最终获得精神享受。

    B.真正的阅读不仅要读经典,还要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

    C.阅读被时间筛选出来的经典,能够获得自我发现和成长,这才算真正的阅读。

    D.普通人可以用一种轻松的心态阅读经典,就像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样轻松。

    【5】“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这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丙、丁中的一处摘录出来的,若要还原到文本,你认为它应该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6】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阅读经典有哪些方法,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于是舍人相与谏曰:“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_________________。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雨寄北》中,作者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期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句子是:“ 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3)《离骚》中“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两句,表现了屈原对百姓苦难生活的深深同情,并因此流泪叹息。

  • 10、名篇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借盘庚之例阐述了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认为“__________”,这是不仁道的;“___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②联拳,屈曲貌。③拨剌(bō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大异其趣。

    B. 一二句似乎全在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

    D. 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E. 全诗写夜泊江边之景,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

    2诗歌最后两句,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其内容,说说其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名句默写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祖言,仕唐黎阳令。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谓曰:“此卿故乡,所谓昼锦者也。”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节选自《宋史•王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B.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C.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D.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指国都。国都还可称为“京国”“京华”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京”“师”两字单用也可以指国都。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皇帝登上帝位也可称作“践祚”“践阼”“登极”“登庸”等。

    C.六师,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也作为军队的统称。《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中即指皇帝的侍卫军队。

    D.昼锦,出自《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昼锦”指功成名就后的富贵还乡之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祐擅长文辞,当时知名于世。桑维翰看到他的文章,称赞其文辞华美;入宋后,曾任知制诰和史馆修撰之职,他的文章也受到宋太宗的肯定。

    B.王祐为官干练,善于排忧解难。宋太祖征讨太原时,军需物资运输不畅,王祐坐镇潞州后,运输线路畅通无阻,再也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

    C.王祐正直无私,敢于仗义执言。宋太祖让王祐取代符彦卿镇守大名,王祐却极力为符彦卿申述无罪,并劝谏太祖切勿猜忌大臣,勿蹈历史覆辙。

    D.王祐通晓历史,富于远见卓识。宋太宗时,王祐知制诰,以宇文融排挤张说最终身败之事规劝卢多逊不要排挤赵普,后来果真赵普再次入朝。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