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欲呼张良与俱去 见燕使者咸阳宫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B. 大王来何操 卮酒安足辞 日饮食得无衰乎
C.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击破沛公军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群臣侍殿上者 是寡人之过也 燕王拜送于庭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 大自然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间一处处胜景,黄山就是群山中的极品。
B. 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C. 泛舟湖上,环湖四望,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
D. 散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蕴含着生存的哲理,春夏秋冬,沧海桑田,启迪着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3、以下选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为之奈何 人不敢与忤视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沛公居山东时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一项是〔2分〕
A.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不拘于时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 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两者内容完全相同。
B.中华文化价值观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应在群体生活中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C.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价值观更注重以和为贵,和谐高于冲突。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在倡导自由和人权的同时,其更强调群体高于个人。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观点,比较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B.文章引用《论语》《礼记》的话,是为了证明“天下为公”。
C.文章分析从个人到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中社群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观,行文安排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完全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登山临水,放眼远眺,连用两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眼前景色。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阐述自己的志向时自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短歌行》中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表达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篇名句默写
(1)鹰击长空, , 。
(2) , 。谁主沉浮?
(3)携来百侣曾游, 。
(4)又前而为歌曰:“ , 。”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
(6)悔相道之不察兮,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菩萨蛮·月夕对玉簪独酌
(元)刘敏中
遥看疑是梅花雪,近前不似梨花月。
秋入一簪凉,满庭风露香。
举杯香露洗,月在杯心里。
醉眼月徘徊,玉鸾①花上飞。
[注]①玉鸾:鸾鸟也,白色,故曰玉鸾。
【1】词人坐对玉簪花,对月独酌,感发了诗思,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玉簪花的形象的?请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B.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发
C.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的
D.适有孤鹤 适:刚巧、恰好
【2】下列文言文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凛乎其不可留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为壬戌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天干共十位;支,指地支,地支共十二位。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B.既望,过了望日。望日是指月圆的那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C.孟德,曹操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联,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曹操很可能是家里的长子。
D.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美称。古代美男子潘安,亦被称为檀郎。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均写下了《赤壁赋》。后人惯称前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为《后赤壁赋》。同是月夜游赤壁,为什么苏轼会发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请结合材料分析。
14、请以“遇见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要求:自主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