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图木舒克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成以其小,          ②不念居思危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④益                  ⑤越国以           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⑥/②⑤/③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③/⑤⑥

  • 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而成,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B.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诗经》里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分别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

    C.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D.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

  • 3、下列《孔雀东南飞》中划线“相”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有重大区别的一项是(  

    A.枝枝相覆盖,叶叶交通

    B.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C.时时为安慰,久久莫

    D.勤心养公姥,好自扶将

  •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完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沛公居山东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恐惧不敢自陈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5、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德不孤,必有邻。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D.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论述类),回答下列小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面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玉,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上。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起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鹃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B. 《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C. 《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D. 《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 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的隔景、分景等功能.

    D. 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 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 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雨巷》)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直接表现真猛士、真英雄不惧黑暗,不畏暴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环境特征与个人行为相结合,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气氛。

    (4)有子曰:“____________,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克己复礼》)

    (5)子曰:“笃信好学,____________。”(《论语·待贾而沽》)

    (6)_______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论证:“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随着不断设喻,道理也越来越清晰,于是水到渠成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借汉文帝召见贾谊的典故,浇自己心中怀才不遇之块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人形象地说明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2)何以解忧?曹操在《短歌行》里回答“____________”,而这于晚年的杜甫却成了奢望,虽“____________”,却“潦倒新停浊酒杯”。

    (3)景物描写是古典诗文的重要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表现了谢灵运居住过的地方的景物特点,《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来表现了谪居地环境的恶劣。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诗

    【宋】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宰相,指章惇。③出处:指出任和退隐。

    1这首诗的韵脚有几个?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1   B. 4   C. 3   D. 2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直书“章惇”之名而用“时宰”二字,含有宰相弄权、排斥同僚之深意。

    B. 颔联用寻常的动作“吃”与“和”,褒赞子瞻不以迁谪为意而泰然处之的品格。

    C. 颈联高度评价渊明、东坡的人品,借东坡“百世士”衬托陶渊明的千载遗风。

    D. 尾联以“虽”与“乃”二字呼应转折,着“风味”二字而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3领联中的“细”字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之奈何  ②何辞  ③令张良留谢  ④度我至军中,公

    A.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B.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C.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D.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2下列关于文段中文化、文学常识及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臾”: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文章中用“须臾”重点强调了沛公内心的不安,如坐针毡,所以沛公找机会出来了,也暗示准备逃生。

    B. “都尉”:武官名。赵国将军下依次为国尉、都尉,秦与汉初,每郡有郡尉,景帝改名为都尉。陈平当时任项羽都尉,但后来归附刘邦。

    C. “亚父”:表示尊敬的称呼。“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 ”文中尊范增为“亚父”足见项羽对范增的器重,文中也看出项羽非常害怕亚父,不敢呈现玉斗。

    D. “步走”:古汉语中的“步”主要是徒手行走的意思“走”本义应该是跑。“步走”是徒步逃跑。这里反映了刘邦不敢骑马,急切步行逃难的心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一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