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在外漂泊的游子,若与故乡人___,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 这便是乡愁。
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 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徒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并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__ _成为了 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__ __。更让人想不通的是, 也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人们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期而遇 浩如烟海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B.萍水相逢 浩如烟海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C.萍水相逢 灿若繁星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D.不期而遇 灿若繁星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大致相同的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各句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羡长江之无穷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知不可乎骤得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挟飞仙以遨游 作《师说》以贻之
5、下列句中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A. ①②⑤/③④/⑥ B. ①③④/②⑤/⑥
C. ②⑥/③④⑤/① D. ③⑥/⑤/①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得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汉字的简化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反观国内,社会上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意识仍然不太理想,在一些报刊、影视、商标、广告、牌匾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生造简化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要求汉字简化的规范化、标准化,比任何时代都显得迫切。
(摘编自 邓雪琴《关于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始终在发展变化,每个汉字形体都有甲骨文、小篆、隶、草、楷的演变过程。
B.汉字形体不断演变,不断进步,让汉字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C.异体字在汉字的规范化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汉字的统一使用。
D.汉字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要简易好用,汉字简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汉字规范化”的原因时,按照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逐层推进分析。
B.文章善于从多角度展开论证分析,如分析论证“汉字简化、规范化”的原因。
C.文章在分析“汉字简化”的原因之后,又提出了汉字简化的要求,条理清晰。
D.文章尾段立足时代,又联系国内外具体背景,指出了规范简化汉字的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图画的汉字,它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从群众中产生的简化字都应该得到推广。
B.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两者互有联系,相互约束,共同推动着汉字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
C.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有规范和变异两个方面,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就会失去交际作用。
D.我国每个时期都有汉字正字法,它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如秦朝“书同文”和现代汉字规范。
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宋朝国势衰微,个人身世坎坷。
(2)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为真的猛士应该具有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一个人坚贞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提到蚯蚓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却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螃蟹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2)《师说》中韩愈提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伤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理想中的生活是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季的衣服,与众人结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儿高高兴兴回家去。
(2)《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3)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君子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柳树,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众宾客同仇敌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词的上阙,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节选)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的上阕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13、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惑:糊涂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不及
C.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思慕的对象或理想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盘绕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穷山之高而后止
A.而不知其所穷 B.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C.扣舷而歌之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声呜呜然
C.①则群聚而笑之 ②抱明月而长终
D.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凌万顷之茫然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多角度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从反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B.作者挖出了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思想根源,即“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腐朽思想,指出其选择实在是糊涂。
C.乙文选段“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句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把箫声的低沉哀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
D.乙文选段中,作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情景是他想象中的古战场的情景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7】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西 方 有 木 焉 名 曰 射 干 茎 长 四 寸 生 于 高 山 之 上 而 临 百 仞 之 渊 木 茎 非 能 长 也 所 立 者 然 也《荀子·劝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三、四线小城市都出现了人口外流的现实问题,很多孩子外出读书,大学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对此,有的家长认为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振兴地方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本地经济也一定会发展起来,而且在父母身边还会有很多的便利;有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走出去,在外面机遇更多,发展更好,也更有面子。
假设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你将来会选择回家乡,还是去远方?请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情。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