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宁德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选项中,对课内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简直怒不可遏。但是第二天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还将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

    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

    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两军交战、生死未卜之时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辨士。

    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诩的性格特征。

  • 2、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今太子迟之,请决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B. ①秦王必喜而善臣 ②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C. ①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②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

    D.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 3、对下面“之”按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輮使然也 ②蚓无爪牙利  ③句读不知 ④古学者必有师

    ⑤辍耕垄上   ⑥曾子之妻市 ⑦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郯子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 4、下列文化常识,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B.庄子,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现存《庄子》一书,共33篇。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D.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与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并称“元曲四大家”。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沈阳将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学校演出,一些名家粉墨登场,在校园再现了很多经典剧目。

    ②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屋子里管窥蠡测,就创作不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

    ③对于那此怙恶不悛、作恶多端的罪犯,一定要严惩不贷,决不姑息

    ④邻国三番五次派飞机到中国临海区域骚扰,其侵犯临海进行窥探的用心昭然若揭

    ⑤他们两人经历风雨,打算在年末喜结金兰,走入婚姻的殿堂。

    ⑥鲁迅的文章有对旧社会无情的揭露,更有辛辣的讽刺,振聋发聩,如黑暗中的闪电,照亮了整个时代。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垆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大烟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开端写秋却从毫不相关的“抽烟”起笔,体现了林氏闲谈体散文“随兴而起”的特点,足见其悠游的心境,以“烟” 之暖牵引出秋之况味。

    B.作者的情绪随着烟气的升腾而轻松自在,随着烟气的消失而消沉,人幻化为烟气,出离现实生活,进入另一审美的精神世界,谓之“出神”。

    C.这篇文章的笔调是闲适的,由平淡而逐渐纯厚,从沉静而闲适的遐想中过渡到秋天的意味,从静态的宁静中感到一种浑厚奔涌的秋天的气质。

    D.同是写秋,《故都的秋》善于借助典型物象来表现秋之意味,而《秋天的况味》不是借助典型物象,而是借助联想和比喻来表达对秋的感悟。

    【2】概括作者笔下秋天独特的味道,并做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重在写秋景,有人认为本文重在写人生。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填空(10,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2)但我不能放歌,     ,沉默是今歇脚的康桥!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循循善诱,使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毛泽东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端,发出了   的疑问,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刘禹锡《陋室铭》中       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两句诗是: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诗人康河寻梦,星辉相伴,高声放歌的情景。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设喻,从行路角度论证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面对学习,古代的圣人与一般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圣人的做法是“________”;一般人的做法是“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广泛学习并具有反思精神,才能提升自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三、诗歌阅读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第二节中“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是(

    A. “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 “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 “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 “我”不忘生育之恩,也不忘养育之恩。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将幸东都,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广州吏民为宋璟立遗爱碑。璟上言:“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上从之。于是它州皆不敢立。有荐山人范知璿文学者,并献其所为文,宋璟判之曰:“观其《良宰论》,颇涉佞谀。山人当极言谠议,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乙丑朔,日有食之。上素服以俟变,彻乐减膳,命中书、门下察系囚,赈饥乏,劝农功。宋璟等奏曰:“陛下勤恤人隐,此诚苍生之福。然臣闻日食修德,月食修刑;亲君子,远小人,绝女谒,除谗慝,所谓修德也。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选人宋元超于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优假。璟闻之,牒吏部云:“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璟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先是,朝集使往往赍货入京师,及春将还,多迁官;宋璟奏一切勒还,以革其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B.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C.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D.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宫妃等的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B.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C.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封”指筑土为坛祭天,在泰山之巅,“禅”在泰山之脚下小山。

    D.“社稷”的“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在广州执政期间,深受爱戴,离任后,当地吏民要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他上书皇上请求禁止这种做法,以革除阿谀奉承的不良风气。

    B.对于皇上在日食时的种种做法,宋璟认为多是造福百姓的善行,并进一步指出君主应亲近君子,疏远小人,堵塞后宫请托之途,斥退邪恶之人。

    C.宋璟认为范知璿的《良宰论》颇有讨好奉承之嫌,缺少公正无私的议论,如果他文章真作得好,自然应通过科举出仕,不能苟且迎合以求官职。

    D.皇上将薛嗣先的授官一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璟认为这是皇上利用姻亲关系而法外施恩,而真正的至公之道,只有圣明君主才能做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2)君子耻言浮于行,苟推至诚而行之,不必数下制书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这样既可改变家庭现状,又能创造社会价值。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更多人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讨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人生价值”为主题,拟写一篇演讲稿,在高一年级的演讲比赛中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