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愚黔首
A. 积善成德 B. 以弱天下之民
C. 而耻学于师 D.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元妃省亲"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段落,是贾府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下列与“元妃省亲”相关的情节表 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元春是贾政长女,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妃,望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迎接这一大典,修建了极尽奢华的大 观园。
B. 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元妃邀众人作诗。宝玉作成了三首诗,黛玉替宝玉作的第四首诗《杏帘在望》被元妃夸赞 为“四首之冠”。
C. 元妃差人送出灯迷,贾母见元春喜欢就命人在府中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贾政朝罢前来承欢取乐,和大家一起猜灯 谜,其乐融融尽兴而归。
D. 元妃下谕叫宝玉等去大观园中居住。宝玉住了怡红院,黛玉住了潇湘馆,宝钗住了蘅芜苑,探春住了秋爽斋,李 纨住了稻香村。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遒劲(qiú) 遏制(jié) 碣石(jié) 百舸争流(gě)
B.颓圮(qǐ) 团箕(jī) 浮藻(zǎo) 星辉斑斓(bān lán)
C.长篙(gāo) 青荇(xìng) 漫溯(shuò) 峥嵘岁月(zhēng róng)
D.寥廓(liáo) 琼葩(pā) 典押(yā) 忸怩不安(niǔ n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雪芹写贾府众人在贾母面前的敛声屏气是为了更好地衬托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
②在困难日子里,她们举案齐眉,相互鼓励,她非常感谢姐姐平日里对她的贴心安慰。
③今天餐饮业高度同质化,如果走传统餐饮业的老路,那只能是拾人牙慧,没有出路。
④也许我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之人们怕这父爱消失。
⑤昨天平顶山风和日丽,令人感觉非常舒服;今天气温有一定的攀升,但体感同样舒适。
⑥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定规矩,更不能粗暴地耳提面命,而应引导他、鼓励他、支持他。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虽然笔架山下的古代先哲义士早已逝去,但这块钟灵毓秀之地仍文脉永续,浩气长存,延续着一股正气、英雄气。
②实行“问责制”以后,各政府部门分工更加细致明确。只要大家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③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④就日本名古屋市长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危言危行,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支持南京市做出暂停与名古屋市官方交往的决定。
⑤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有云:此溪与云安溪同源。经考证,这只是民间流传的不经之谈,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⑥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里希别叶夫中士
契诃夫
“普里希别叶夫,您被控告在今年9月3日用言语和行动侮辱乡村巡官席京、乡长阿里亚波夫、乡村警察叶非莫夫、公证人伊万诺夫和加富里洛夫以及其他6个农民。您承认犯罪事实吗?”,
普里希别叶夫是个中士。一张长刺的面孔布满皱纹。此刻他两手贴在裤缝线上,做立正的姿势,用沙哑的,闷声闷气的声音答话。他把每一个字咬得清清楚楚,就像下命令那样。
“调解法官先生!有罪的不是我,是他们那些人。本月3日我和我老婆心平气和、安闲自在地走路。一瞧,各式各样的人站立在河滩上,一大群。老百姓怎么聚集在一起啦!我要请问,他们有什么权利?难道有法律规定老百姓可以成群结伙吗?我大喊了一声:散开!我推那些人,叫他们各回各家。叫乡警揪着他们的脖子,驱赶他们……”
“您既不是巡官,又不是村长,难道驱散人群也是您的事吗?”
“不是他的事!”从法庭的各个角落响起了声音,“自从有了他,我们简直活不下去啦!有15年啦!打他从军队回来那一天起,我们就恨不得逃出去才好。他把我们大家可折磨苦啦!”
“老爷,正是这样!”出庭作证的村长说,“全村的人都在抱怨: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跟他住在一个村子里啦!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他准跑来,大喊大叫,闹得乱哄哄的。他给什么事儿都立规矩。他揪小伙子的耳朵,还暗地里盯着女人的一举一动,生怕出什么事儿,倒好似他是她们的公公……前几天,他跑到全村各家各户吩咐大家不得唱歌,不得点灯。他说没有哪一条法律上写着准许唱歌。”
“请您等一下,”调解法官说,“现在让普里希别叶夫说下去。”
“是,”中士声音沙哑地说,“驱散人群怎么不是我的事……很好,先生……可是万一发生不合规矩的事,那怎么办?难道能让老百姓胡闹吗?我可不答应。这么说吧:全村的人中只有我才懂得怎么管老百姓。我不是农民,我是士官,退伍军需中士,在华沙当过差,在司令部里……什么规矩我都懂,先生。农民是普通人,什么也不懂。他们应该听我的话。就拿眼前这件事来说吧……我要问,说不上淹死的人是投河自尽还是……也许是一件刑事杀人案呢!巡官席京若无其事,抽他的烟。可巡官呐,站在一边光是听着笑。老爷,那些庄稼汉全都笑。我敢起誓,这是千真万确的。我可以把他们指出来。我说:‘干什么呲着牙笑?’巡官却说:‘这种案子不归调解法官管。’一听这句话,我马上浑身发热。”“巡官,你说过这样的话,对吗?”中士转过身对席京说。
“说过。”
“大家都听见你当着老百姓的面说过‘这种案子不归调解法官管’。我浑身发热,老爷。真的,我吓坏了。我说:‘你再说一遍。你这个混蛋,把你说过的话再说一遍!’他果然又说了一遍……我就走到他跟前去。我说:‘你怎么敢无视当局,老兄,你可不要跟我闹着玩,你要倒霉的。’我在华沙当差的时候,一听到不成体统的话,就往大街上望,找宪兵。我说:‘长官,请到这里来。’我就原原本本地向他报告。可是在这村子里,你向谁报告呢?……我气不打一处来。我一见到有人犯上,就火冒三丈,把胳膊就抡起来了……其实打得不重,只不过正正经经,轻松地给了他一下,……巡官却向着村长,所以呢,我也就给了他一下……这以后可就乱打一通啦……要是瞧见了不明事理的人还不动手,那你的灵魂就要受谴责。何况我这是为了正经的事……出了破坏秩序的事……”
“可您得明白:这不是您的事!”
“先生,怎么能这么说?这怎么是与我无关的事呢?怪事,先生,老百姓闹事却与我无关!他们还向您告状,说我不许他们唱歌……唱歌有什么好处?不干正经事,倒还唱起歌来啦……一到晚上就点灯聊天,已经形成风气。该是睡觉的时候,可他们聊天,嘻笑。我已经把他们都记下来了,先生!”
“你记下了什么?”
“记下了谁点灯聊天。”
普里希别叶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油乎乎的纸片,戴上眼镜,念道:点灯闲谈的人计有……
“够了!”法官说,开始询问证人。
普里希别叶夫中士把眼镜推到前额,一双大眼睛惊讶地望着调解法官,他两眼胀得鼓鼓的,鼻尖通红。无论如何也闹不明白法官为什么那么生气,为什么不时从法庭的各个角落里发出唏唏怨恨声,传出忍不住的笑声。他也弄不懂为什么判他坐牢一个月!
“为什么?”他说道,迷迷糊糊地摊开双臂,“这是哪一条法律呀?”
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个世界变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再没法子活下去了。心境一下子沮丧到极点。可是一等到他走出法庭,一看见农民聚集在一块儿谈论着什么,一种他无法克制的莫名的习惯使他立刻做出立正的姿势,用沙哑的声音,愤怒地喊叫:
“老百姓,都散开!不许成群结伙!各回各的家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里希别叶夫十五年来把当地人“可折磨苦啦”,当地人“恨不得逃出去才好”,他却认为自己是政府和正义的代表,令人可笑。
B.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塑造了普里希别叶夫固执的形象,他常干预别人的正常生活,阻扰别人享受自己的权利。
C.普里希别叶夫最终被判决“拘禁一个月”,这说明社会变革之风在沙皇俄国逐渐兴起,但普里希别叶夫却始终不明白社会的变化。
D.小说选取角度新颖,以当事人普里希别叶夫被审讯时自述的方式,将他与当地官员、警察和村民发生的矛盾冲突通过一场官司展示出来。
【2】小说的结尾写普里希别叶夫走出法庭后的言行,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普里希别叶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取,说明求贤才而不可得。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鱼形象地表达了身居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猿啼之声高急,似哭似号,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表达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渌水荡漾清猿啼”,《登高》中的“___________”,《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孔明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历史上,首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抗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杜牧《阿房宫赋》中对应这一历史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后来刘邦率领大军首先打进关中,杜牧《阿房宫赋》中与此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哀。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①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歘(xū):快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出韦偃作画的原因,写出二人相知相惜、依依不舍的真挚友情。
B.颔联用词贴切,“扫”“出”二字再现画家挥毫作画的情态,照应上句的“画无敌”。
C.颈联用白描和写实手法描绘战马形象,歌颂其敢于践踏霜雪、日行千里的无畏精神。
D.本诗为题画诗,状物抒情,立意高远,既有对韦偃画艺的赞美,又有对自己心志的抒发。
【2】宋代黄庭坚曾为杜甫画像题诗,其中有一句“醉里眉攒万国愁”。请结合杜诗的尾联,谈谈你对“万国愁”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并选拔特殊人才。
B.丁父忧,即遭遇父亲去世。官员在位期间,如遭遇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中外,又叫内外,指皇宫内外或中央与地方。帝王居所称为禁中。文中特指中国与外国。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内容涉及经书词语、史实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参加制举,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被皇帝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很担心,委托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改革科举考试,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了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因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5】文天祥评价苏辙为“直言”,文中哪些事件可以体现这个品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中有无数场告别,告别同学,告别老师,告别父母,甚至告别过去的自己。苏东坡在承天寺的夜行赏月中,与失意的自己告别;鲁迅在“三味书屋”中,与懵懂稚嫩的自己告别;莫顿·享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前行中,与懦弱的自己告别;史铁生在母亲那一句句“好好儿活”的哭喊中,与绝望的自己告别……他们在告别中有的收获了旷达、有的懂得了责任、有的明白了勇敢、有的重拾了希望,他们都在破茧成蝶,变成更好的自己。你也有过类似的蜕变吗?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⑤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