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昆玉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以其无理于晋是寡人之过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秦王购之金千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使毕使于前具告以事大王来何操 不然,籍何以至此古之人不余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 ①⑧⑨/②⑦/③⑫/④ ⑬/⑤⑥/⑩ ⑪

    B. ①⑧/②⑦/③/④⑬/⑤⑥/⑨⑩ /⑪⑫

    C. ①⑧⑨/②⑦/③/④⑬/⑤⑥/⑩ ⑪⑫

    D. ①⑧/②⑦/③⑨/④12/⑤/⑥⑩ /⑪⑬

     

  •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复词,词意偏向于“入”,翻译为“进入”。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用以代指小孩子。

    C.为大王不取也            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即叔父,为父辈排行中的老三。

  • 3、下列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交通安全广告语: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B. 图书馆标语:阅读启迪智慧,知识改变人生。

    C. 旅游景点:禁止乱写乱画,违者罚款。

    D. 环保宣传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钱理群先生说,我们的大学生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包括北大。您作为大学教授,怎么看,请姑妄言之吧。

    ②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凤凰古城美得让人揪心,阅读她的千年史,许多带有血泪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

    ③刘玉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处心积虑谋发展,甘做群众贴心人,赢得群众的高度称赞。

    ④习近平主席近两年来采用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对此,外国媒体认为:“中国已经放弃韬光养晦,要推动大国外交。”

    ⑤高一年级“华一新声.朗读者”决赛上,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有声有色,铿锵有力的朗诵、别开生面的情景表演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⑥她的母亲卧病多年,她一直不即不离,为母亲到处求医问药,从未放弃,邻居都被她的举动感动。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黛玉大舅贾赦堂屋的环境描写,如描写牌匾上写着“荣禧堂” 三个大字一处,显示出其主人在家庭中的尊贵地位。

    B. 《祝福》中,对四叔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让四叔的形象生动饱满:对四叔皱眉的描写,表现出了四叔对祥林嫂的不满。

    C.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在海上漂泊多日,最终拖着大马林鱼的残骸回到海岸,这 样令人伤感的结局更好地升华了主题,引人深思。

    D. 小说中对某一人物的称呼能反映出人物特征或人物关系。《祝福》中“大家仍然叫她样林嫂”,体现了鲁镇人根深蒂固的夫权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鲁迅

    女娲忽然醒来了。

    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煽动的和风,暖瞰的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飘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是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眼。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

    伊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阿阿,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

    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被做的都在伊的身边打圈,但他们渐渐的走得远,说得多了,伊也渐渐的懂不得,只觉得耳朵边满是嘈杂的嚷,嚷得颇有些头昏。

    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萦胧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

    终于,腰腿的酸痛辦得伊站立起来,倚在一座较为光滑的高山上,伊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摆手,紫藤便在泥和水里一翻身,同时也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伊愈抡愈飞速了,那藤便拖泥带水的在地上滚,像一条给沸水烫伤了的赤练蛇。泥点也就暴雨似的从藤身上飞溅开来,还在空中便成了哇哇地啼哭的小东西,爬来爬去的撒得满地。

    伊近于失神了,更其抡,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紫藤从伊的手里落了下来,也困顿不堪似的懒洋洋的躺在地面上。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伊坐稳身子,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驮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驮远了。

    女娲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坐在一座山顶上,两手捧着头,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

    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渐渐的沸涌,灰水泼滿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伊用尽了一切的躯壳,躺倒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有删改)

    (注)①伊: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中用“伊”专指女性,后来改用“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丰富的比喻,以浪漫主义笔法描写女娲造人、补天的过程,塑造了生动的形象。

    B.画线句子两次提到了女娲的“无聊”,第一次代表寂寞,揭示了她造人的原因,第二次则流露出她辛苦补天时的疲乏和无助。

    C.文中女娲让巨鳌将大山驮走、从昆仑山拿来带火的大树等内容,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故事的奇幻色彩和可读性。

    D.女娲为了补天,“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却遭遇了人类的不理解甚至攻击,这一描写对女娲形象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2】文中女娲这个人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3】文章开头关于天空大地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鱼翔浅底,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4)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 。(《短歌行》)

    (5)《鸿门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做大事可以不必在意细节,行大礼不必在意小谦让。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________”“__________”三类,相传为孔子编定,被列为儒家经典。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通史。

     

  • 8、根据情境默写句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磅礴气势,勾勒出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我”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雨巷》中诗人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未见一个“水”字,却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画面,可谓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2)《六国论》中,苏洵针对六国破灭的教训,为六国提出重用谋臣、礼贤下士的图存之道,即原文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规劝唐敬宗勿蹈秦王朝之覆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3)惑而不从师,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5)______,而不知所止。(苏轼《赤壁赋》)

    (6)寄蜉蝣于天地,______。(苏轼《赤壁赋》)

    (7)鹰击长空,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8)______,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 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 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 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 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B.“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C.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残败萧条。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泰山

    姚鼎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得日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鼎记。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B.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农历每月十五为“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

    D.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姚鼎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若带然”和在日观亭时“自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独自一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5】请简要概括这段由京师来泰山的旅程特点及旅程中作者的形象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少年感,是网络流行词。对于什么是少年感,网上也有很多看法。有人说少年感不仅仅是少年清澈的眼神和阳光的笑脸,也是历经人世沧桑的中年人、老年人依然拥有的珍贵特质。有人说所谓少年感,不是无知而无畏,而是有知而无畏。有人说少年感就是一直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还有人说,少年感很难保持,因为人生难免陷入困境,陷入困境之时人们可能会选择屈服,而从屈服了的那一刻起,少年感便消失了,所以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保持水不放齐的心,这也是一种少年感

    如果你是复兴中学高二的学生宇文强,你回到母校给初中的学弟学妹做一次以“少年感”为主题的演讲,请结合上述材料与他们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